
發(fā)布日期:2022-1-23 22:11:34 訪問次數(shù):1577
門的歷史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將許許多多事物熏陶得紋彩絢爛,有關門的文化亦是如此。
雙扇為門,單扇為戶。甲骨文字最先畫下了兩個象形符號。從橫木為門的街門,到琉璃的、艷彩的牌坊,演變成帝王門前的連闕,門從簡陋發(fā)展到富麗。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門戶。
據(jù)載:有巢氏——最先步入華夏建筑文化之門的第一人。《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笔撬l(fā)明從無到有——有巢,實現(xiàn)了人類居住史的一次偉大變革,西安半坡遺址,顯示的正是這種形制的“有巢”遺跡。構巢筑屋是門意識的真正的開始。
西安半坡仰韶遺址房屋復原圖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的住所是天然巖洞?!吧瞎叛ň佣疤帯?,無數(shù)奇異深幽的洞穴為人類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蓋大約便是最早的門。
門,既是房屋的外檐裝修,又是獨立的建筑——民居的滾脊門樓、里巷的閶闔、寺廟的山門、都邑的城門樓子。獨特的中國建筑,因“門”而益發(fā)獨特。宮門上巨大的門釘,橫九縱九,凸立如字,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篇章;宅門上身披甲胄的門神,威武把門,定格成遠古先民神話世界的暢想;門前石獅,以“泰山石敢當”之勢,捍衛(wèi)民居;俗言道“豬入門,百福臻”,節(jié)日里,屋門貼上肥豬拱門的剪紙,門又成了古風今俗的展臺。
進入奴隸社會后,我國出現(xiàn)了最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從而出現(xiàn)了具體定義的門窗。門的主要形式為版門,在商代銅器方禹中可以見到版門的記載。它用于城門或宮殿、衙署、廟宇、住宅的大門,一般都是兩扇。在漢代記載中強調皇帝王尊,九道壯麗的門才足以顯其威:1、關門;2、遠郊門;3、近郊門;4、城門;5、宮門;6、庫門;7、雉門;8、應門;9、駱門。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歷史的風風雨雨,門總要首當其沖。李世民導演的玄武門之變,“天子五門”的鋪張,老百姓“夜不閉戶”的理想與官府封條在門扇上打叉叉的反差,北京古城“正陽門”和“地安門”的前后對應,構成了杜會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于是,前、后門,公、私門,高尚與正直,低卑與猥陋,借助“門”亮了相。
門的價值,更在于它的實用性。它既作為出入口,又給居住者帶來溫暖、安全以及諸多的方便。自古以來,作為房屋外檐裝修的門,更是建筑形式美的注目所在。門形美之中展示著造門者的智慧,也反映各個時代的審美情趣、理想追求,那裝飾多樣的隔扇門還是眾多文化符號的承載體。
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約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15%左右。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貴族之家,屬于以爵位稱號為氏。門氏最早為帝堯農官后代,以門第為氏,后成為官吏身份的表征。據(jù)典籍《周禮》記載: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須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便入仕為宦。能為宦者,即時出入王公府第時可從正門行走,故稱門子。
在門子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門氏,為門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門官之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專司門衛(wèi)的官員,即近衛(wèi)官,其后代子孫中有以祖上官職為榮者,遂以其門官之職為姓氏,稱為門氏。另,各諸侯國均有司職守衛(wèi)城門者,被稱為門人,亦稱門子。
在門官、門人(門子)們的后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榮耀“門”字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復姓,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歷史上,有諸多復姓如南門氏、東門氏、西門氏、北門氏,原為春秋時期城郭守將或居于其地附近的住民以地為氏形成的姓氏,后多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門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侍中,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稱侍中寺的長官“侍中”為“門下”。稱給事黃門侍郎為“小門下”。
在侍中和黃門侍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五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門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楚國置有“大閽”之官職,官稱“門斗”,負責掌衛(wèi)城門。
在門斗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時期門者,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朝時期,稱守衛(wèi)城門的小吏為“門者”,又稱“門子”、“門徒”。
在門者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天子近衛(wèi)虎賁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周時期,王者的近衛(wèi)官稱虎賁氏,亦稱門官,平時守護君主宮廷之門,均楚出行時則護衛(wèi)在君主兩側。
在虎賁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門侯,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朝廷專設置有門侯,專取“射策甲科為郎”,即比武考試成就最佳者擔任,專司宮廷門戶的守衛(wèi)。
在門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的門下省,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即設有門下侍中之官職,亦稱門下侍郎,到晉朝時期改為門下省。門下省隸屬于少府,秩比兩千石,職掌侍從皇帝左右。到隋朝時期,門下省負責“獻納諫正”和“及司進御”之職。唐朝時期,門下省負責“出納帝命,總典吏職,凡軍國之務,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已成為當時的宰相之一。宋朝時期亦設有門下省,職掌“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fā)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痹院?,門下省這一機構被廢黜。
在門下省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下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郡守之下設有門下督,負責地方軍事之事。在三國時期,門下督為負責郡守帳下直屬部隊的軍事指揮官,因此又稱“帳下督”,當時對軍隊的統(tǒng)兵多被簡稱為“督”,如前督、左督、右督等。
門下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一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令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設有門令史一官職,負責掌管報表文書等的處理事宜。
門令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二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國門生主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國君主石勒設置了門生主書一職,專門負責國境、各城池的胡人出入,重其禁法,阻止胡人侮辱中原人等工作。另外,石勒還設置了門臣祭酒一職,與門生主書配合,負責受理胡人詞訟,即負責胡人打官司的事宜。
門生主書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三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國門大夫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齊國設置有門下坊,亦稱門大夫坊,隸屬于太子府。門下坊有左右“庶子”各兩人,“內舍人”四人,負責統(tǒng)管司經、藥藏、齋師、內直、典膳、宮門等六局。隋朝時期亦設有此官,后在唐朝時期改為左右“春坊”。
門大夫坊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四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國門正上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周國設置有門正上士,掌管宮廷門戶關啟閉之節(jié),以及出入門者,正三命(品)。
門正上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五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shù)民族復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等諸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將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等復姓改為單姓門氏,后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六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太后兩宮門衛(wèi),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金國時期,設有隸屬于太后兩宮的門衛(wèi),置有二員,秩正六品,掌守王朝宮門,后延展至拱衛(wèi)城門。
門衛(wèi)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八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圖們氏,亦稱圖莫圖氏、圖門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氏,在金國時期為女真族駝滿氏部落,滿語為Tumen Hala,漢義為“萬”,屬于以部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一帶,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yōu)哈爾、斐優(yōu)等地),是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后,滿族圖們氏多冠漢姓為門氏、圖氏、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九個淵源
源于風姓,出自兩周王朝掌管蒙山之官東蒙主,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周王朝的時期,王室在蒙山(今山東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并設古顓臾國君主為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史稱“東蒙主”。關于“顓臾”,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皥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杜預注: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焙髞?,顓臾國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后來在《論語》中才有孔子與冉求師生間關于“季氏將伐顓臾”之對話的記載。清朝的曹寅在《過沂水有懷芷園弟》一詩中記述:“寒事顓臾早,征軺沂水初?!闭卤朐谄鋵V斗饨肌分杏涊d:“于周亦有任、宿、須句、顓臾,實祀有濟,蓋佌諸侯?!睎|蒙主的后裔子孫世代居于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又以山名為姓氏者,稱蒙山氏、東蒙氏等,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東氏、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宋末元初,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一支原居于南京阜陽的蒙氏族人輾轉遷徙至西昌府秦州門家河一帶(今甘肅禮縣),改姓氏為諧音的門氏。后來該支門氏族人在明朝初期出了一位著名的門克新,為明太祖朱元璋一朝的禮部尚書。以后,其家族又有不少人恢復了蒙氏,但仍有維系稱門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十個淵源
源于復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趙國宰相藺相如之后,屬于避難改姓為氏。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戰(zhàn)國時期今河北曲陽人(一說今山西臨汾人),原來趙國大宦官繆賢的舍人(家臣),曾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官至趙國執(zhí)政上卿,成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根據(jù)史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藺相如生平最為人稱道的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歷史事件。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十五公里,戲河之西,臨馬道北,有一座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高十五米,呈方形隆頂?shù)墓炮?,傳說即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關于藺相如墓,歷史上眾說紛紜,據(jù)清朝康熙年間成纂的《臨潼縣志》記載:“相如墓在馬崖道上”。清朝著名考古學家、陜西巡撫畢沅曾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1952年,戲河人在戲河橋下?lián)瞥龃吮?,此后一直保存在戲河小學,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損毀。藺相如遭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被處以砍頭挖心的酷刑,其族人也因此亦遭受株連。為了逃避這場災難,族人紛紛遷逃,之后將“藺”字去頭、去心成為“門”字,以此告示后人,不要忘了祖先所受的冤屈,從此,產生了一族門氏,世代相傳至今,祖祖輩輩居住在藺相如墓之西北,起名門家村。
遷徙分布
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約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15%左右。
今北京市海淀區(qū)、昌平區(qū)、豐臺區(qū),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莊市、辛集縣、張家口市尚義縣、張家口市蔚縣、衡水市景縣、安平縣、邢臺市清河縣、滄州市東光縣、固安縣、保定市順平縣、曲陽縣、唐縣、邯鄲市肥鄉(xiāng)縣、承德市興隆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廊坊市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秦皇島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淄博市、臨沂市平邑縣、沂南縣、青島市平度市、即墨市、棗莊市、濰坊市昌樂縣、青州市,煙臺市龍口市、蓬萊市、萊陽市、萊西市、濱州市無棣縣、東營市廣饒縣、利津縣、日照市莒縣、聊城市冠縣、茌平縣,德州市德城區(qū)、夏津縣,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zhèn)鄭山村,山西省的晉城市澤州縣,大同市、朔州市應縣、忻州市原平縣(崞縣),河南省的南陽市鎮(zhèn)平縣、鄧州市、內鄉(xiāng)縣、淅川縣、西峽縣、商丘市、駐馬店市遂平縣、洛陽市嵩縣、開封市、三門峽市郟縣,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淮南市、宣城市涇縣、蚌埠市淮上區(qū)、阜陽市穎上縣、淮北市濉溪縣、六安市壽縣,甘肅省的張掖市、天水市、隴南市禮縣、慶陽市寧縣,陜西省的西安市臨潼區(qū)、咸陽市禮泉縣、乾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廣東省的新會市、汕頭市,云南省的隴川縣,江西省的德興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徐州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遼寧省的錦州市黑山縣、遼陽市、營口市蓋縣、旅順市、撫順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海城市、鐵嶺市昌圖縣、鳳城縣、鞍山市臺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內江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梅河口市、榆樹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桂林市,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臺灣省等地,均有門氏族人分布。在河北省唐山市灤縣還有門莊這個村子。
上一信息:世紀創(chuàng)展木門丨一件融于家居環(huán)境的藝術品
下一信息: 論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