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整個中國近代文壇,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他的作品有著超脫時代的價值。魯迅先生是一個戰(zhàn)士,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盡快的在社會當中傳播開來,能夠盡可能多的喚醒底層百姓,因此他的作品以短篇為主。

魯迅先生深知一個民族的未來是年輕人,1918年,魯迅先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部小說一經(jīng)問世,就在國內(nèi)受到了熱烈追捧。
在這篇小說出版的前一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他在發(fā)表就職演說時曾對北大學生提出了要求,其中有一點是“束身自愛,以身作則”。
在《狂人日記》風靡全國時,蔡先生看到了魯迅先生的身上敢于同時代做斗爭的勇氣,這與他對北大學子的期望不謀而合,于是便邀請他前往北京大學國文系擔任教師。魯迅先生接到邀請之后,十分痛快的就答應了。講了一節(jié)課之后,他就成為了北大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初登講臺,慘被嘲笑
民國大師人物眾多,他們的風采成就是其他時代的文人難以比擬的。這些大師大多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小便熟讀史書典籍,深受傳統(tǒng)文學的熏陶。
魯迅先生卻是眾多民國才子這當中的異類,魯迅先生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講究人,尤其是對于吃方面。他曾在北平生活過14年,后人在翻閱他這一時期的日記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對于吃有著自己的追求,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14年他嘗遍了北京上下60多家有名的大飯店,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懂吃、愛吃的行家了,但是他對于穿衣服就沒有這么講究了。
雖然在文壇有著極高的地位,但是魯迅先生卻不以為然,在穿衣方面極其簡樸,即使是衣服破了打上補丁也照穿不誤。第一次去北大時,他就穿著一身打滿補丁的衣服,很是顯眼。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浙江紹興人,說話難免會有一些南方口音。當時能夠進入北大的學生大部分都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小受過良好教育,老師的這種獨特的紹興口音,引來了同學們的嘲笑。這對于初登講臺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很大的打擊了。
坦然面對,才氣過人
魯迅先生在這種情況下卻不以為然,面對講臺下學生們的議論嘲笑,他并沒有直接作出回應,而是繼續(xù)在講著自己準備的教案。魯迅先生講話的語調(diào)平穩(wěn)而又厚重,沒有抑揚頓挫,也算不上慷慨激昂。一開始同學們并沒有多么尊重這位新老師,即使他寫出了《狂人日記》這樣的作品,他們也以為,這只不過是鄉(xiāng)下來的一個“鄉(xiāng)巴佬”。
十五分鐘后,學生們見這個老師一直都沒有反應一些,同學們便不好意思再繼續(xù)嘲笑。漸漸的教室里安靜了下來,同學們也聽出了魯迅先生話語中所蘊含的對于整個中國小說史的獨特見解。
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老師所說的話句句都體現(xiàn)著智慧,他對于歷史人物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雖然特別,但卻十分中肯,很快同學們忽略了他的紹興口音,被他的講課內(nèi)容吸引了。
下課以后,很多同學留下來與魯迅先生一同討論文學,魯迅先生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外,他還會傾聽同學們的想法,對于學生們的疑問,他稍微點撥就會令其茅塞頓開。
在這節(jié)課后,魯迅先生成為了整個北大最負盛名的老師之一,同學們都爭相去選他所教授的中國小說史略。自此魯迅先生的課堂座無虛席,很多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們也來上他的課,有時候教室里的座位不夠了,同學們都站在教室后面聽課。

文學的誕生與其所處的時代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魯迅先生犀利的文字與他所處的時期背景,也是不可割裂的。他的作品對于當時社會有著極大的警醒作用。
他筆下所塑造的小說人物,除了存在于當時的社會以外,其實還存在于現(xiàn)在社會。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人,甚至是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