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為了讓后世的我們少走彎路,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可謂是費盡心思。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的寶貴經(jīng)驗,而這些經(jīng)驗最為經(jīng)典的體現(xiàn)形式便是俗語和諺語了,比如“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便是其中之一。

人生在世,誰都無法孑然一身的生活,每個人都需要人際交往,都需要和他人有所聯(lián)系?!拔迦巳漳呗?,三十六人不過渡”便是用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道理。
很多剛剛進入社會的人,都會帶著茫然和懵懂的心態(tài)前行,等到吃了幾次虧之后,才對社會的狀態(tài)有所感悟,并開始融入社會環(huán)境之中。而在這個時候的你會發(fā)現(xiàn),此時交的朋友一般都是靠不住的,即使原本很好的朋友,也可能會因為利益的沖突而跟你翻臉,讓你見識到社會的無情。

而顯然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便是對人間險惡的控訴,指的是五個人在同路的情況下,如果姓氏都不一樣,就要多加留意。在這里面,五和三都是泛指數(shù)目,代表很多的意思。而在中國古代時期,人們對宗族和姓氏非常重視,這也是家族觀念濃厚的體現(xiàn)。
倘若你和另一個人有一定的家族血緣關系,那么就很容易成為朋友,并且互相幫助。但是倘若沒有的話,別人對你好,還是需要處處留心的。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句話是告誡人們,在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要多留個心眼,不要為此而栽跟頭。

而“三十六人不過渡”指的是遇到大江大河的時候,倘若過河的人數(shù)很多的話,不要輕易上船。顯然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科學技術并不發(fā)達,因此人們的交通設施也不怎么樣,大部分的船只都是比較小,防護措施不夠的。因此在那個年代,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就顯得尤為可怕。而這句話顯然是句告誡的話語,告訴人們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做事情,否則很容易產(chǎn)生你無法解決的后果。

由此不難看出,即使到了今日,這句話都是適用的。每個人都需要經(jīng)歷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而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人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單純,出了社會之后,很容易因為利益問題而產(chǎn)生矛盾,這就需要我們對彼此有所戒心,才能夠防患于未然。
同時,無論是做什么事情都有風險,但是倘若知道風險很大的話,最好不要輕易冒險,否則可能后果是你無法承受的。對于這句俗語,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