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所流傳的俗語中,有很多是關于天氣的,通過某一天是否下雨,來判斷后續(xù)的天氣。比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這句俗語,有朋友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有朋友說,可能適用于以前,但不適合現在了。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這句俗語到底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三七”指什么?為何還要怕“初一”?大家看完本篇內容就有答案了。

關于“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這句俗語,其實并不是完整的,完整的說法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當天如果濕了老鴰毛,麥從水里撈?!?。
解釋一下這段話的意思,“三七”指的不是中藥里面的三七,而是指3個帶有初七的日子,俗語中的月份一般指的都是陰歷,所以,三七指的是初七、十七、二十七。另外,“老鴰毛”指的是烏鴉毛,烏鴉的別稱又叫老鴰。
結合整句的意思,每年的陰歷三月份,初七、十七、二十七這3天,農民朋友害怕下雨,而陰歷的四月初一也害怕下雨,如果三月初七、三月十七、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一這4天,出現了降雨,那也不是最害怕的事,如果陰歷四月十二下雨了,那么當年的小麥就需要在水里撈了,說明四月十二下雨會導致后續(xù)雨水較多。

以前的人們種植小麥,排水措施不是很好,本來受限于管理水平的原因,小麥的畝產量就不高,再遇到洪澇,更加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大部分的人們都是依靠種地為生,一旦產量下降,自然就會感到害怕。
下面從小麥生長的實際情況來分析。以黃淮海地區(qū)來說,陰歷的三月初七、三月十七、三月二十七和四月初一,這4個時間段,基本上小麥處于拔節(jié)抽穗揚花期,在此期間,適宜的降雨其實是好的,如果遇到連陰雨天氣,田間長時間濕度大,一方面導致病蟲害增多,另外一方面,揚花盛期遇到下雨天,也會影響正常揚花。
而陰歷四月十二,大部分地區(qū)的小麥已經進入了灌漿期,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qū),小麥已進入收獲期,此時如果遇到連陰雨天氣,不利于小麥的灌漿,導致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產。另外,持續(xù)的連陰雨天氣,還容易導致赤霉病的發(fā)生,一旦小麥有赤霉病,人就不能再吃了,也無法賣出高價格。

看到這,有朋友會覺得,“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的說法很對,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廣泛,區(qū)域性很強。如果部分區(qū)域,在三月初七、三月十七、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一這4個時間期間,當地比較干旱,又沒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下,此時出現降雨,還緩解了旱情,促進了小麥的生長,農民朋友不僅不害怕下雨,還渴望下雨。
所以,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民間所流傳的俗語具有一定的區(qū)域性,并不是所有俗語都能適合全國。至于“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當天如果濕了老鴰毛,麥從水里撈”的說法,可能是以前部分地區(qū)的農民,所總結出來的經驗。
如果放到現在,也不一定適合,種植莊稼需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來作出管理,并不是依靠某一天的天氣來做決定。對于四月十二下雨,后續(xù)出現澇害的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可能只是在某個年份,某個地點,出現了這種情況,然后被人們總結出來,逐漸流傳到了現在。

如今的社會種植小麥,講究的是科學化管理,田間有病蟲害,及時打藥防治。田間出現干旱,及時進行灌溉澆水,如果遇到連陰雨天氣,也可以提前做好排水措施。只要不出現極端的災害天氣,種植小麥的過程都是農戶們可控的。
至于“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的說法,只需了解即可,不必“對號入座”。
大家對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