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是畫家李鱔用來形容鄭板橋的詩句。在書畫界,鄭板橋是一個怪人,一生只畫石、蘭、竹,他給出的理由是石頭萬古不敗、蘭花四時不謝、竹子百節(jié)長青,而他要做一個千秋不變之人。

鄭板橋的書畫現(xiàn)在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但他的軼事卻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他巧罵豪紳、巧判趣案、在茶壺上寫詩等趣事,都廣為流傳,可見民間百姓對他的喜愛。那么當(dāng)這樣的一位文人正兒八經(jīng)寫起詩來,又能寫出怎樣的妙作呢?
本期要和大家分析的是鄭板橋的一首高水平詠雪詩。一日清晨鄭板橋推開房門見到大雪,一時見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山中雪后》。全詩寫的不過是尋常雪景尋常梅,通篇更是無一個名句,只是淡淡寫來就美得令人心醉 ,成一首詠雪名篇。

《山中雪后》
作者鄭板橋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鄭板橋出生時家道中落,三歲喪母,長大后雖考中了秀才也做了個芝麻小官卻終究受不了官場爾虞我詐,30歲時他便開始賣畫為生。而他的畫作早年也并不值錢,所以生活對他來說是艱難的,這一點和明代畫師唐伯虎是一樣的,這首詩就是寫于這段時期。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自己開門見雪滿山時的情形,山頭被大雪覆蓋,天空雖已放晴,但云朵淡淡的,連那日光看起來都是那么寒冷。與很多驚艷的詠雪詩相比,這樣的寫景似乎尋常得很,但其實藏著詩人的“小心機(jī)”。詩人用“晴”和“光”這兩個暖景,來襯托云淡和寒意,通過看似矛盾但卻強(qiáng)烈的對比,一股寒氣躍然紙上,也為后兩句詠梅做好了鋪墊。

第三句“檐流未滴梅花凍”短短7個字,寫出了雪中寒梅被冰雪凝凍的情形。此時積雪還沒有融化,正是最冷的時候,寒梅雖被凍住了,卻并沒有失去生機(jī)。最后的落筆,詩人用“一種清孤不等閑”來贊美它的堅韌,這樣的雪景雖是尋常的,但寒梅身上體現(xiàn)出的孤高之氣卻不尋常,所以詩人說它“不等閑”。
縱觀這首詩,通篇并任何高級的字眼,也沒有一個千古名句,但這些平淡的字句拼在一起,卻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詩人看似只是寫雪景詠寒梅,其實寄托的正是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像他說的:“要做千秋不變之人”一樣。

在寫完這首詩后沒幾年,為了生計鄭板橋只能再步入科場,考中進(jìn)士后他曾兩度為知縣,結(jié)果還是一樣無法忍受官場習(xí)氣,只能再次以賣畫為生。不過這個選擇如今看來肯定是對的,畢竟朝中不缺一個像他這樣的官員,但畫壇卻不能少了他鄭板橋,正如這首《山中雪后》中寫的一樣,“一種清孤不等閑”才是他鄭板橋的風(fēng)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