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2-7-20 14:16:12 訪問次數(shù):693
南宋詞人蔣捷可謂是大名鼎鼎,他的詞也是膾炙人口,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還深入人心,特別是他在晚年,寫下的這首《虞美人.聽雨》,成為了宋詞最后的壓卷之作。
整首詞意境凄美,字里行間充滿了無限的憂愁,正是由于詞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種無奈,還有悲痛之苦;所以在這首詞中,他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這首詞無論是創(chuàng)作手法,還有文學(xué)性,以及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在這700多年來無人能出其右,成為了宋詞最后的經(jīng)典名篇。
蔣捷,字竹山,生于公元1245年距今正好是775年,而且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南宋末年,這一時期整個南宋帝國風(fēng)雨飄搖,詞人也是悲痛欲絕,最終南宋還是被元朝所滅。
蔣捷帶著悲痛之痛,開始過起了泛舟湖上的生活,去到各地游玩。當(dāng)時的元朝還請他出山,但是被他拒絕了,僅僅是這一點,便是足以人令人尊敬。
那么這首《虞美人.聽雨》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經(jīng)典的一首作品,整首詞看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卻又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在這首詞中,蔣捷通過對于少年、中年、晚年;三個年齡段聽雨的過程,以此抒發(fā)了自己對于人生解讀,三個不同的年齡段,自然對于聽雨的情感不一樣,所以整首詞也是描寫得感人肺腑,讀來當(dāng)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我們通過這首詞也是最是能夠感受到詞人的無奈,還有他骨子里的悲痛之苦,面對風(fēng)雨飄搖的時代,還有當(dāng)時心理的變化,這些都成為了詞人悲痛的來源。
所以在這首詞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了蔣捷對于人生的理解,還有他骨子里的憂愁。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讓這首詞充滿了感傷之懷,也最能夠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一首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夠打動讀者,而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正是這種讓人傷感,同時又能夠引起共鳴的作品。
三個不同的年齡段聽雨的過程,自然是不一樣,寫得也是極為巧妙,所以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纷x,只要讀懂了,自然能夠體會到詞人的無奈,還有他骨子里的悲痛之苦。
詞的上片重點是寫了少年和中年聽雨的過程,這兩個時期心境不一樣,聽雨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少年的時候聽雨在歌樓上,而且還是紅燭昏羅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又是在另一個地方聽雨,這個時候詞人經(jīng)歷了一番人事,對于現(xiàn)實有著更為深刻的感知,一個人獨自在船上聽雨,江闊云低,天空中還有一群大雁,這些事物都組成了一幅凄美的山水畫,同時也把那種悲痛之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詞的下片則是描寫了晚年聽雨的過程,這一時期聽雨情感又不一樣,人到了老年之后,自然又是多愁善感,現(xiàn)在我一個人在僧廬下聽雨,頭發(fā)早已是花白,已經(jīng)是老得不成樣子了。
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總是很無情,只好是憑借那雨點滴落到臺階上,讓它一直那么滴落到天明。最后幾句更是直抒胸臆,再次表達出了一種悲痛之苦,從而讓這整首詞更具有感染力,讀來當(dāng)真是令人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