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大爭之世,梟雄集結(jié),各展威風,卻不是誰都能在這茫茫天下殺出一條血路來。
他們可能是一語道破天機的文才,也可能是稱霸一方的將領(lǐng),一旦出現(xiàn),波瀾詭譎,翻起云涌,攪動著整個江湖的局面。
一呼百應,可號千軍,人人都道是下一個上位者,卻陰差陽錯,失之交臂。古代就有最可惜的四個人,只差一步就統(tǒng)一天下,可偏偏就沒把最后一步走好。

哪怕昔日再輝煌,一步路走錯,轟然倒塌在歷史車輪前,被他人碾壓,后世再提及,每每只有嘆息,高懸的帝位觸手不可及,也只能從歷史卷軸中再現(xiàn)他們的雄風。
這四人便是項羽、霍光、李自成、曹操,且看他們?nèi)绾螤帣?quán)奪利,站上高位,又如何兵行險招,悄然消失。

項羽
項羽本是西楚霸王,在秦朝末年為了反抗的秦二世暴政的各路起義軍中,還屬項羽實力最強,是民眾心中最看好能夠扳倒舊朝,走上九五至尊的人物。
在關(guān)中之戰(zhàn)中,信心滿滿的項羽被劉邦截了胡,項羽自是不能忍,設(shè)下宴席請劉邦前來,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這個潛在的心頭大患,項羽表示認同。

但是在真的見到劉邦之時,又不忍昔日的手足之情殺掉劉邦,猶猶豫豫,婦人之仁,多番較量,還是讓劉邦給逃了。也是因為這場“鴻門宴”,讓后怕的劉邦下了殺掉項羽的決心。
在垓下之戰(zhàn)中,韜光養(yǎng)晦積攢實力的劉邦,帶三十萬大軍歸來追殺項羽,項羽寡不敵眾輸下陣來,在烏江之時,項羽自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拔劍自刎,就這樣一代英雄項羽敗了。

霍光
霍光是西漢有名的政治家,在朝中任職時兢兢業(yè)業(yè)未曾出過一次紕漏,得到漢武帝的信任,慢慢在朝中積攢起了自己的勢力,漢武帝臨終之時更是將大業(yè)托付給了自己的這個心腹大臣,而霍光也任命輔佐當時年僅八歲的漢昭帝。
漢昭帝在位時期,霍光一人獨攬專政大權(quán),管理整個王朝,可以說這個時候霍光,要是想奪這個帝位是輕而易舉,但是他沒有,不久之后漢昭帝也去世了。

霍光擁立劉賀即位,二十天之后又將其廢除,改立漢宣帝,這也能看出霍光在朝政中的權(quán)力,確實是一手遮天無人能敵,但是最終到死也只是坐在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霍光本人有能力有兵力在朝中也有無數(shù)的擁護者,卻一直屈居幕后,沒有狠下心去爭奪,最后錯失皇位。

李自成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在一眾起義軍中占據(jù)優(yōu)勢,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本是帝位爭奪戰(zhàn)的頭號人選,有著各方勢力的擁護,只要穩(wěn)住人心,必能一舉奪得天下。
在1644年,李自成攻下了京城,并想招降另一個龐大的勢力吳三桂,李自成也是誠意十足,專門派人去照顧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愛人陳圓圓以及其他親人,這時吳三桂也有了歸降的意思。

但是進了京城過上幾天富貴日子的李自成,變得狂妄了起來,叫自己部下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時的他已經(jīng)不把吳三桂放在眼里,還把吳三桂的親人囚禁起來。
且最令吳三桂氣憤的是,李自成的手下霸占了他的摯愛陳圓圓,吳三桂不再準備歸降李自成,而是與多爾袞聯(lián)手一舉殲滅了李自成,李自成的皇帝夢也就破碎了。

曹操
曹操在三國時期是一位相當有影響力的人物,有野心,有抱負,有手段有才能,“寧我負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至理名言。
從曹操初始露面,就表現(xiàn)了超越常人的智慧與膽識。官渡之戰(zhàn)更是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極具影響力的軍事戰(zhàn)役。后來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曹操一路平掃,最終奠定統(tǒng)一北方的局勢。

東漢末年天子出逃,曹操率軍相救接回朝中,位極人臣,輔佐漢獻帝,功高震主,朝中無一人不懼這曹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只是沒有皇帝的名,但已經(jīng)擁有了皇帝的權(quán)。
之后與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交手,曹操未將劉備趕盡殺絕,讓劉備得以東山再起再與之抗衡,最后形成三國鼎立的歷史局面,曹操一輩子也沒能完成自己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