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2-10-11 8:32:05 訪問次數:716
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作者:洞見yebo
有這樣一句古訓:“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span>
人這一生,要與無數人打交道。
但世有百態(tài),人有千面,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分辨誰好誰壞、孰真孰假。
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lián)璧》中,曾提到4種識人方法。
掌握它們,幫你洞穿人性,辨識人心,徹底看清一個人。
1
觀鎮(zhèn)定,在震驚時
清代學者湯斌說:“遭變故之起而不驚,可以任大事矣。”
一個人的修養(yǎng),就看他在面臨變故時,是否依舊保持沉穩(wěn)與氣度。
《晉書》里記載了謝安的兩個故事。
謝安隱居東山的時候,有一次,他和眾多朋友,坐船出海游玩。
突然間,狂風驟起,小船被顛簸得東倒西歪。
朋友們全嚇得臉色大變,紛紛提議:掉頭回去吧。
唯獨謝安面不改色,他靠著船舷,甚至還慢悠悠地吟了一首詩。
看到他如此鎮(zhèn)定,朋友們也慢慢平靜下來。
過了會,風浪小點了,謝安才緩緩地說:“剛剛風急浪高,不適合掉頭,現在往回走吧?!?/span>
于是船夫調轉船頭,安全地劃回了岸邊。
事后,大家對謝安從容的氣度非常欽佩,紛紛向朝廷舉薦,最終謝安再次入仕。
后來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領著數十萬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
消息傳來,舉國上下都陷入恐慌當中。
而這時,負責軍事的謝安,卻駕車去了山中度假游玩。
他的侄子謝玄,聽到消息,立即趕去找他。
謝玄進山后,一連幾天,謝安都只拉著他下棋、登山。
最后謝玄實在忍不住了,就問:“敵人快打來了,您就一點也不急嗎?”
謝安笑著說:“急有何用,把該做的做好,就行了?!?/span>
數日后,謝安回到京城,把將領們召集起來,氣定神閑地掏出一份詳細的作戰(zhàn)書。
見他一臉的沉穩(wěn),將領們也都鎮(zhèn)定下來,開始討論戰(zhàn)事部署。
最終,憑借謝安冷靜的指揮,晉軍在淝水擊潰前秦軍隊,取得勝利。
蘇洵曾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面對突發(fā)狀況,一個人的反應和態(tài)度里,藏著他的內在修為。
一遇急事就方寸大亂,這樣的人往往不靠譜,也不堪大用。
在危急關頭能夠沉得住氣,始終冷靜應對的人,才能真正給人踏實和信賴感。
2
觀度量,在喜怒時
《三國演義》里的張飛,平日里一直是豪爽大氣的性格。
可在得知關羽被害后,他怒不可遏,自此對身邊人越來越苛刻。
將士們稍有過失,他絕不放過,動不動就拳打腳踢。
一日,張飛對部將下令,限三天內,為全軍置辦好白旗白甲。
第二天,部將范疆、張達二人進帳稟報,表示數量太多,請求寬限幾日。
張飛一聽大怒,當即下令責打二人50軍棍。
打完后,他惡狠狠地說:“白旗白甲明天全部交上,不然,將你們斬首示眾?!?/span>
當天夜里,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范張兩人,便潛入帳中,將張飛殺死。
一代名將張飛,怎么也想不到,他不是犧牲在戰(zhàn)場上,而是因為自己的暴脾氣,弄丟了自己的小命。
聽過一句話:“平時不知意,由怒窺人心?!?/span>
一個人在極端的情緒下,就會暴露出他真實的格局與氣度。
氣量狹小的人,一旦情緒失控,往往會暴露出尖酸刻薄的一面。
而胸襟寬闊的人,在一喜一怒中,都依然能以非凡的雅量包容他人。
民國時期,北大校長蔡元培大力倡導白話文。
當時舊派學者林紓,為了表示反對,連寫了兩篇小說《荊生》《妖夢》。
小說中,他對蔡元培進行了惡毒攻擊,將蔡寫成十惡不赦的閻王。
換做常人,面對這種侮辱,早就拍案而起了。
可蔡元培不僅沒有大發(fā)雷霆,還將剛寫好的書法送到林紓家中,請他指教并題序。
面對蔡元培的寬厚,林紓感到羞愧難當,立刻便寫信道歉。
之后,林紓也不再攻擊蔡元培,反倒與他成為了朋友。
有句話說得好:“逆境順境看涵養(yǎng),臨喜臨怒看胸襟?!?/span>
凡是有度量者,絕不會因為情緒的干擾,而改變自己的處世準則。
無論是喜是怒,都能夠以廣闊的胸懷,接納世間萬事。
比起那些翻臉如翻書的人,在極端情緒中依然能保持氣度的人,才值得深交。
3
觀精力,在饑疲時
哲學家蒙田說過: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物有三樣:不屈的意志,飽滿的精神,積極的態(tài)度。”
一個人最好的精神面貌,是在疲乏時,依然精力充沛,干勁十足。
《王陽明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站時,擺在他面前的,不僅是未卜的前程,還有生存問題。
那里處于邊陲之地,環(huán)境惡劣,瘴癘叢生。
初來乍到,王陽明不僅沒有住處,甚至連飯都吃不飽,經常有了上頓沒下頓。
但不管處境再艱難,他臉上始終不見愁苦之色。
沒有房子,他就在草垛里將就一夜;缺少柴米,他便去山里摘野果填肚子。
每天他都神采奕奕,一邊開荒種地,一邊致力于開化教導當地人。
還成立了“龍崗書院”,聚徒講學,將自己潛心研究的學識傳授給他人。
憑著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王陽明最終從苦難中,開出一朵花來。
三年后,謫戍期滿,他受召入京,重新又被委以重任。
很認同一句話:
一個人的精力,就是他前進路上的燃料,能夠為他提供不竭的動力與源泉。
面臨低谷,有的人習慣性地發(fā)牢騷,抱怨,徹底陷進消極懈怠的情緒中。
最終不僅無法成事,還會向別人傳遞負能量。
真正堅韌的人,再困難的處境,也能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永遠不會被打倒。
與這樣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4
觀操存,在利害時
有人說,利益是人性的照妖鏡,是檢驗人性最好的試金石。
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心黑白,分出人格高低。
清朝時期,翰林院編修李光地和好友陳夢雷,同在福建為官。
后來靖南王叛亂,占領了福建,并大肆抓捕當地官員。
李光地幸運地逃脫了,但陳夢雷因為雙親被扣押,只得假意“歸順”。
數日后,二人密會,陳夢雷突然提議:
“何不我做內應,刺探敵情,你來上報給朝廷,這事成了,你我都有一份天大的功勞?!?/span>
李光地一聽,連連稱妙。
之后陳夢雷一得到什么消息,便偷偷告訴李光地。
然而在上報朝廷時,為了獨占功勞,李光地在情報上只署了自己的名,對陳夢雷只字未提。
平定叛亂后,李光地立了大功,被破格提拔為內閣學士。
而陳夢雷等了又等,原本期望中的封賞,卻遲遲沒有到來。
于是他致信李光地,請他說明情況。
沒想到,李光地不僅沒有解釋,反而抹黑陳夢雷為“叛黨余孽”,請求治他的罪。
這時,陳夢雷才恍悟,原來功勞被李光地獨自霸占了。
他既氣憤又失望,立即寫了一份《絕交書》,指出李光地為了名利“欺君負友”。
這件事暴露后,李光地頓時被千夫所指,很快就身敗名裂。
想起洛克菲勒說過:“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與道德、倫理有關的本質都將現形,且一覽無余?!?/span>
生活里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時看上去正直溫良,行為端正。
可一旦涉及利益問題,他便立馬丟掉原則,甚至不惜做出違良知的事情。
而真正有德行的人,再多的名與利放在面前,他都能守住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正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在面對利益時的選擇。
▽
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吾今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span>
想要看清一個人,不僅要聽他說的話,還要看他的行為。
一個人最真實的模樣,全都藏在他的言行舉止里。
遇事見修養(yǎng),處世見格局,利益見人心。
學會《格言聯(lián)璧》觀人四法,助你識偽善,辨人心,與善者交往,與益友同行。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