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2-10-18 15:52:19 訪問次數(shù):827
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特殊的餐具,它雖然制作手法極其考究,卻一直被視作是窮人的專利。以致于讓人們看完之后不禁感嘆,原來古代的窮人會窮成這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隨著網(wǎng)絡(luò)普及,越來越多的古裝影視劇被搬上了銀幕,而古裝戲中,尤其是以清朝、民國劇居多。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對窮人以及乞丐的鏡頭,而最能顯現(xiàn)他們窮困潦倒的道具,就是一口破到掉渣的黑碗。誠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古裝影視劇里的乞丐們,的確窮得叮當(dāng)響,畢竟在現(xiàn)代家庭中,碎幾個碗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更沒有人會使用掉渣的碗??墒悄绾我膊粫氲?,即使是掉渣的碗,對于古代乞丐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奢侈。
談到這里,可能會提出質(zhì)疑,一個破舊的廢碗尚且是奢望,古代的乞丐究竟有多窮?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其實并不在少數(shù),而是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經(jīng)歷苦日子,所以不能想象極致的貧窮究竟有多可怕?當(dāng)時的窮人連一套屬于自己的餐具都沒有,甚至他們連撿垃圾都沒有機(jī)會。此時問題來了,既然乞丐們根本用不起破舊碗,那么他們會使用什么餐具呢?
鄭玄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種餐具,原文為“簞笥,盛飯食者,圜曰簞,方曰笥?!笨追f達(dá)疏:“簞圓笥方,俱是竹器,亦以葦為之”。沒錯,其中的簞就是一種古代最常見竹器。
《論語雍也》中也有“一簞食,一瓢飲”的記載,具體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生活可以簡單度過,只需要一個盛飯的簞,一個喝水的瓢。相信不少人都難以達(dá)到此中種生活境界,但是孔子的弟子顏回就能做到。
簞究竟是什么?其實它就是一種由竹子或者蘆葦編制的碗。成語“簞食壺漿”中的簞,其實就是餐具的意思。簞的體積并不大,跟碗差不多,但是其本身的用途可以用來盛水或粥。不得不說,古代手工工藝的確精湛,一般來說,簞都不會漏水漏粥,完全可以媲美現(xiàn)代的碗。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靠著一些竹子和草桿就能編制出簞,其制作者的編織手法一定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
可是您也許并不知道,其實以簞作為餐具,其實是存在極大弊病的,因為是一種竹木器,所以簞內(nèi)存在大量細(xì)小的縫隙,故此在盛粥之后,是非常難以清洗的。即便是清洗干凈之后,因為潮氣特別大,所以簞也會自然而然的生出霉菌,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若是乞丐們乞討的飯食沒有一次性吃完,第二次肯定就會快速霉變。也正是因為如此,古代貴族甚至是平民階級都不會使用簞,只有乞丐們才會無奈選擇。
在唐代之后,隨著陶瓷的出現(xiàn),人類餐具的性能被大大提高,一系列餐具的普及,終于讓乞丐們有了屬于自己的專屬乞討餐具。不過相比于陶瓷碗,簞絕非一無是處。陶瓷碗非常容易碎裂,但是簞的結(jié)構(gòu)組織十分嚴(yán)密,即便是大力摔在地上,也無法將其損壞,這個性能,幾乎是所有餐具都無可比擬的。
到了現(xiàn)代,不少餐具公司開始制作金屬餐具,金屬餐具雖然易洗又耐摔,但是其本身導(dǎo)熱極快,在生活中給我們造成了諸多的不便,故此而言,沒有任何一種餐具是十全十美的。又或許說,缺憾美也是一種美。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專家們努力的動力。
參考資料:《古老的歌》 李偉同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