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2-11-11 12:59:56 訪問次數(shù):749
明朝時期,文化繁盛,名家大儒輩出。但若要從這諸多大家中推選出“明朝第一才子”,那么楊慎當(dāng)之無愧。
作為一代大才,楊慎不僅工于書法,能文、詞及散曲,一生還著述等身。《明史》中對于楊慎更是有這樣的評語:“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而楊慎的詩詞,即便是在明代時也已是備受贊譽,就連王夫之都稱贊其詩詞為“三百年來最上乘”。
但若要從楊慎眾多的詩詞之中,選出一首最為膾炙人口的詩詞則當(dāng)屬《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首詞作于楊慎被貶云南途中,適時已出仕十余載的天之驕子因政見不同被明世宗嘉靖帝貶黜,一朝被貶,心中自然難掩失落,而在古渡口眼見漁夫、柴夫煮魚喝酒、談笑風(fēng)生,他突然間就大徹大悟了。于是,一首詠史的千古名篇就此誕生。
楊慎,出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楊家乃是四川新都望族,其爺爺楊春官至湖廣提學(xué)僉事,父親楊廷和更是官至禮部尚書、大學(xué)士。如此的家世門第,讓楊慎自小便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外加之自幼聰慧,很小的時候楊慎便已經(jīng)展露出過人的天分。
史載其十二歲時,便已經(jīng)能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十三歲隨父入京時,更是憑借《黃葉詩》名動京華。
然而命運卻在楊慎21歲參加會考時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參加會試時,才華橫溢的他所作之文被主考官看重,從而被主考官置于卷首,這本是極大的好事,可奈何燭火意外滴落讓他的試卷損壞,他也無奈落第。但是,對于楊慎而言這并未擊垮他;三年后的殿試中,他一舉奪魁。
狀元及第,又出身世家貴胄,按說楊慎的仕宦之旅當(dāng)會如魚得水,可奈何楊慎卻非一般世家子弟,耿直、不畏權(quán)勢,不愿同流的性格也讓他的仕宦十分坎坷。
彼時在位的明武宗朱厚照荒嬉無度,縱容宦官恣意妄為,也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楊慎自然難以容忍,正德十二年他上《丁丑封事》奏章,直陳武宗之過,但武宗卻置之不理。眼見政見得不到重視,楊慎只得原則辭官歸里。
就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赫然辭世。由于武宗無所出,其堂弟朱厚熜得以承位,新君即位,楊慎也得以起復(fù),并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經(jīng)筵講官之職。
這對于有志于社稷的楊慎而言,無疑是一次極好的機會,但是等待他的卻仍舊是失望的結(jié)果。
由于屢次諫言,嘉靖皇帝并不喜歡楊慎(亦有其父楊廷和緣故);更兼之關(guān)于嘉靖帝即位的法理基礎(chǔ)上的爭議(即大禮儀之爭)也讓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緊張。
最終,這場大禮儀之爭以皇權(quán)取得勝利,楊慎其父楊廷和等人被迫辭官告終。而楊慎本人也因為聯(lián)合眾人請愿而被廷仗,隨后發(fā)配滇西戍邊。
仕途上的坎坷,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對于楊慎這樣滿腹經(jīng)綸、希冀大展宏圖的才子而言,所帶來的挫敗感可想而知。而即便是前往云南的戍邊之旅,亦是荊棘密布。由于父親的失勢,也讓反對者伺機報復(fù),甚至于楊慎的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
好在楊慎謹(jǐn)小慎微,才得以脫險。
而就在楊慎內(nèi)心沉郁趕路之時,他卻在渡口出意外看見了柴夫、漁夫的二人暢飲、談笑風(fēng)生,或許也恰是此情此景讓此刻的他放下了執(zhí)念,于是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寫就。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詞的開頭兩句,楊慎便以滾滾而去的江水來比喻歷史的慷慨悲壯,折射出了高遠(yuǎn)的意境、深邃的哲理。江水滾滾而去,歷史浩浩前行,讓人不禁要問人生的價值是什么?生命的價值又是什么?這開頭兩句便可謂是驚艷歲月,驚艷世人!
隨即楊慎寫到“是非轉(zhuǎn)頭空”,英雄都如過眼云煙般消弭,這份答案是嘆息,是感慨萬千,亦是作者根植于內(nèi)心的曠達(dá)超脫人生觀的外露——你不必斤斤計較,不必耿耿于懷。
青山依舊,太陽起起落落,在變與不變中,歷史總會有一個切入點,讓人超然物外,讓人幡然醒悟。
而習(xí)慣了四時變化的江上老翁與樵夫,不就在這秋月春風(fēng)中,痛快暢飲,且談且笑嗎?而這個高士的超脫淡泊胸襟,就是作者要追求的理想人格。
事實上,楊慎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在寫就了這首千古名篇后,楊慎歷經(jīng)艱險終于到達(dá)滇南。滇南地處邊陲,氣候不變,多煙瘴之地,處境之難可想而知??蓷钌鲄s并沒有消極頹廢,反倒是選擇了悉心著述。
此后的三十余年里,他為白族修史,更寫下了無數(shù)的大作;更難能可貴的是,對于人民疾苦,他雖然被貶黜卻并未放下當(dāng)初入仕的治國理想。
面對豪紳、貪官,他上奏巡撫;面對叛軍,他率家仆平定;而這些無不是他抱負(fù)的寫照。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72歲的楊慎病逝于昆明,而即便是彌留之際他還留下"臨終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遺言來勉勵后人。
在楊慎身上,我們不得不說看到了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抱負(fù)。他也恰如自己這首臨江仙中所寫的一般,任憑仕宦坎坷,卻仍能拿得起,放得下,仍舊能以本心處之。
又怎能不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