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2-11-13 14:56:14 訪問次數(shù):724
在古代真實的宮廷生活中,香是一種常用物品,也是彰顯身份的重要標志物。早在幾千年前,香就已經進入了華夏先民的視野。
在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中,曾出土過一件之字紋灰陶熏爐爐蓋。紅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也就是說,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已經開始用香了。
春秋沿襲了前代祭祀用香的傳統(tǒng),處處散發(fā)著清雅與歡快的氣息,香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漸漸孕育出獨特的文化脈絡。戰(zhàn)國時期,不同于祭祀用香的熏香已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人們也喜好隨身佩戴香囊。用香用久了,香的養(yǎng)生價值便逐漸被發(fā)掘出來。雖然那時尚未有太多的香藥由邊陲地區(qū)與海外傳入,但是依托較現(xiàn)在更為濕潤、溫暖的氣候,香藥品種也可稱豐富,包括蘭、蕙、艾、蕭、椒、芷、木蘭等。
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在實踐中,那時的人們已經逐漸形成了“香氣養(yǎng)性”的觀念。
如何養(yǎng)性?人們認為,須從“性”和“命”兩個方面入手。就“性”而言,人對香氣的喜愛與追求是一種自然本性;就“命”而言,香氣有養(yǎng)生作用,若用之有道,則有益于身心健康。
如《荀子·正論》言:“乘大路、趨越席以養(yǎng)安,側載睬芷以養(yǎng)鼻,前有錯衡以養(yǎng)目。”古天子重于安養(yǎng),連出行的車駕都要飾以香草。
在香物“養(yǎng)性”與裝飾二合一的功能屬性下,君子與士大夫們喜好用香物來陶冶情操、修身明性,借外在的佩服來修為內在的意志。如屈原《離騷》所言:“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香氣養(yǎng)性”的觀念發(fā)掘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不僅形成了成體系的香藥養(yǎng)生學問,還衍生出豐富的文化脈絡??梢哉f,“香氣養(yǎng)性”的觀念對后世香文化的發(fā)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
后來,生活用香越來越普遍,“香氣養(yǎng)性”觀念深入人心,皇室與貴族階層流行用香、醫(yī)家與文人重視用香等都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
唐代越窯青釉褐彩云紋香爐
香文化在宋代迎來了詩意盎然的好時候。
隨著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fā)展,宋代的海上貿易迎來繁榮期,香藥隨之成為重要的進口物品之一。當時還有一種叫“香舶”的船,專門用來運輸香藥。1974年,福建泉州發(fā)掘的一艘宋代大型沉船正是香舶,船上載有多種香藥,如龍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等。據(jù)史料記載,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僅廣州一地就收購了二十多萬公斤乳香。可見,當時人們對香的喜愛、對香文化的熱衷到了怎樣一種程度。
與此相配,宮中還設有“香藥庫”,主要掌管“出納外國貢獻及市舶香藥、寶石之事”。負責香藥庫的官員是“香藥庫使”,級別為正四品。除此之外,還有監(jiān)員和押送香藥的官員。
而宋代香文化進入鼎盛時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市井生活中香的普及。放大《清明上河圖》來看,就可以很直觀地發(fā)現(xiàn)市井之中無處不在的香。
那時,街市上有各式香鋪,酒樓里有隨時向顧客供香的“香婆”,路邊還有由香藥制成的各種食品,如香藥脆梅、香藥糖水(也稱“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藥木瓜等。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香藥食品必為保證節(jié)日儀式感的關鍵。比如端午節(jié),從農歷的五月初一起至端午前一日,街上都是賣桃枝、柳枝、葵花、蒲葉和伏道艾的;端午時節(jié),每家門上都插著這些植物。而食物則需提前準備,如香糖果子、粽子、五色水團等。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焚香、浴蘭的風俗。
宋代香文化之所以繁榮,就是因為那時的人們注重香的品質,在制香、用香上很講究心性和意境。僅從香器的樣式來看,宋代的香器趨于簡約、輕便,獨具靈性。雖然香仍為世人所愛,但是并無人刻意追求與攀比香之奇、珍、貴,宋代的香文化繁盛而不浮華,考究而不雕琢。
從宋元走來的香文化,在明清時期全面鋪開并穩(wěn)步發(fā)展。隨著香品成形技術的進步,線香、棒香(簽香)、塔香等不同形狀的香品被普遍使用,與之配套的香籠、香插、臥爐、手爐等也工藝發(fā)達,且香廣泛見于戲曲、小說之中。
小說《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對香品、香具、用香場景的描繪很細致,是香文化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內容。
元妃省親時,大觀園中所焚之香為“百合之香”,由百草之花合制而成。還有寶釵所服“冷香丸”、襲人手爐所焚“梅花香餅”、妙玉中秋聯(lián)句寫的“香篆”、寶玉與芳官劃拳時靠著的“各色玫瑰芍藥花瓣裝的玉色夾紗新枕頭”、賈蕓為謀花匠監(jiān)工差事而送的冰片(龍腦香)和麝香??可謂“群香縹緲”,中國香文化盡在其中了。
而晚清以來,本就以“奢侈品”身份橫空出世的香,在亂世中難以駐足。時局動蕩,往昔那些愛香、品香的情致難再,香藥貿易、香品制作只能艱辛存續(xù)。
銅壺刻漏,傳統(tǒng)隨著迎面而來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與思潮走進下一段旅程,曾經留在書房案臺上的那一縷余芳似乎也漸行漸遠了。不過,縱使斗轉星移,香文化總是保有其本真的美妙與歷久彌新的珍貴。
(本文摘自《古人這樣過日子》,四川人民出版社,題圖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