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胡蘭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族英雄,她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慷慨就義歌。鄧小平同志贊揚她,劉胡蘭的高尚品質(zhì),她的精神面貌,永遠是中國青年和少年學(xué)習(xí)的榜樣,毛主席也曾為她兩次題詞“生的光榮,死的偉大”。
“永生的士兵英雄的團隊,戰(zhàn)旗上不朽的名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熱血鑄豐碑……”董存瑞也用年輕的生命鋪墊了共產(chǎn)黨人勝利的凱歌。但令人詫異的是,與劉胡蘭同樣作為烈士的董存瑞卻沒有受到毛主席的題詞。但當?shù)弥飨挠靡夂?,我們不禁為之感嘆。

少年英雄,慷慨就義
1932年,劉胡蘭出生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云周西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出生貧寒的劉胡蘭從小就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欺壓,同時也產(chǎn)生了對于自由和公平社會的向往。
后來抗日戰(zhàn)爭在中國全面爆發(fā),全中國當時都燃起一股熱血救國的烽火。而山西呂梁也成為當時共產(chǎn)黨人除延安以外的主要的工作開展地點。因此劉胡蘭從小就接觸到中國共產(chǎn)黨,并且年幼的她還經(jīng)常跟隨抗日兒童團一起為共產(chǎn)黨送情報,救助傷員。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國共之間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1946年,年僅十四歲的劉胡蘭成為了一名中共預(yù)選黨員。同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呂梁文水縣城。

當時由于敵強我弱,組織便安排大部分的同志進行撤退,但是面對國民黨軍隊的來勢洶洶,共產(chǎn)黨的成功撤退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這個時候就需要留下一部分的同志和國民黨軍隊進行盤旋,年輕的劉胡蘭自告奮勇選擇留下。她表示自己對于地形環(huán)境比較熟悉能夠更好的配合組織工作,劉胡蘭最終和一起留下來的同志開始組織村民進行善后工作。
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軍官閻錫山率領(lǐng)軍隊包圍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賣,劉胡蘭被捕。被捕之后,國民黨企圖從劉胡蘭的口中得到共產(chǎn)黨軍隊的消息,但是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劉胡蘭始終不吐露半點信息。

國民黨為了讓劉胡蘭屈服,殘忍地在劉胡蘭的面前,將和她一起被捕的六名同志用鍘刀殺死。原本以為劉胡蘭會就此屈服,但是她表示怕死就不當共產(chǎn)黨,從容地走向了鍘刀前,壯烈犧牲,年僅十五歲。
舍身炸碉堡
另外一位革命烈士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懷來縣,出生在貧苦家庭的他年幼的時候曾經(jīng)當過兒童團長,甚至被譽為“抗戰(zhàn)小英雄”。長大后的董存瑞依舊積極投身革命工作,1947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的戰(zhàn)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當時在一個隱蔽的橋形暗堡當中潛藏著敵軍,由于敵暗我明,我軍陷入了難以前進的局面,戰(zhàn)局一時間遭到了停滯。戰(zhàn)士們前仆后繼地進行開拓,卻始終未果。

這時候作為六班班長的董存瑞主動請纓出戰(zhàn),他表示自己是一名共產(chǎn)黨,應(yīng)該主動去。這時候董存瑞已經(jīng)毅然決然地抱緊了炸藥包,準備沖向敵軍的暗堡。在前進的途中,董存瑞雖然左腿負傷,但他還是堅持前進,終于來到了橋下。
但是由于橋形的原因,董存瑞無法在暗堡的兩頭放置炸藥包。危急關(guān)頭,董存瑞懷著必死的決心,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動導(dǎo)火索,不顧一切地向著暗堡沖去,并且在奔跑的途中高喊:“為了新中國,前進!”。
最終董存瑞圓滿完成任務(wù),暗堡被成功炸毀,但是董存瑞的生命也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這一年,董存瑞年僅十九歲。

對烈士的尊敬
1947年,延安的各個慰問團來到文水縣,當張仲實聽聞劉胡蘭的英雄事跡之后,深受感動。他當即來到了劉胡蘭的家鄉(xiāng)和劉胡蘭的父母商量為劉胡蘭立碑。
劉胡蘭的父母想要請張仲實為其題字,但是張仲實認為自己的字配不上這樣的一位少年英雄,就決定將劉胡蘭的事跡上報中央,希望有中央領(lǐng)導(dǎo)為其題字。
在劉胡蘭的事跡上報中央之后,當時身處延安的毛主席聽到了這個事情,決定為這樣一位少年英雄題字。在窯洞中,毛主席寫下了“生的光榮,死的偉大”這幾個字歌頌劉胡蘭。

1956年,正值劉胡蘭壯烈犧牲十周年,共青團山西省委決定再次懇請毛主席為劉胡蘭烈士題字。這是由于第一次題字在戰(zhàn)爭時期,后來這個題字丟失,因此需要再次題字。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在百忙之中為劉胡蘭再次題字“生的光榮,死的偉大”,此后劉胡蘭的事跡廣為流傳。
同樣就在毛主席為劉胡蘭題字的十幾天前,隆化縣的縣委正在組織修剪烈士董存瑞的墓碑,該縣委也請求毛主席為董存瑞題字。在信里,縣委表示了隆化縣全體百姓都希望主席能夠為董存瑞烈士親筆題字,但是卻遲遲沒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

幾經(jīng)周折之后,終于收到了來自中央的一張題字。原本以為是毛主席的題字,但打開一看確實朱德總司令的題字,這讓隆化縣的人感到很奇怪。毛主席能夠為劉胡蘭兩次題字,卻不給董存瑞題字,這究竟是為何?
后來經(jīng)上級領(lǐng)導(dǎo)解釋才得知,那時劉胡蘭是群眾,毛主席聽到她犧牲的消息,便親筆為她題字以作紀念。而董存瑞是一名軍人,為了祖國壯烈犧牲,為其題字之事十分莊重,所以毛主席認為理應(yīng)由同為軍人的朱德總司令題字更為穩(wěn)妥。
毛主席的思慮實在周到,這不僅是對于董存瑞的肯定,也是對軍人的尊重。1957年,10月18日,朱德總司令為董存瑞題字“舍生為國,永垂不朽”,毛主席也對其表示了慰問。那時毛主席親自還接見董存瑞的父親,以告慰英雄在天之靈。

小結(jié):
劉胡蘭和董存瑞都是新中國成立前為國犧牲的革命烈士,不論是作為人民群眾,保護共產(chǎn)黨的革命事業(yè)為此付出生命的劉胡蘭;還是作為革命軍人,用生命鋪墊成功道路的董存瑞,都值得我們?nèi)ゾ囱觯ゾ拺选?/span>
周小平曾言:“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庇⑿蹥v經(jīng)戰(zhàn)爭的洗禮,看過風(fēng)云的慘淡,我們應(yīng)該敬仰我們的英雄,緬懷為國犧牲的烈士。他們用生命譜寫熱血戰(zhàn)歌,用生命為我們譜寫了盛世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