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3-11-7 8:46:06 訪問次數(shù):554
看見大家的反應如此興奮,鄧公心里也是非常高興,舉起手來跟大家打招呼,就在這時,他在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熟悉的臉。
不同于大家表現(xiàn)得那么興高采烈,這名女子安安靜靜地站在離熱鬧遠遠的機器旁邊,笑瞇瞇地看著鄧公。
見到此景,鄧公非常震驚,立馬走上前去,拉住對方問道:“承書同志,你怎么在這里?”
王承書也不回答,笑著朝他點點頭。鄧公反應過來,眼眶濕潤:“感謝你們,有了你們,新中國的核發(fā)展才有了希望!”
王承書究竟是什么人?她又為中國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作為共和國“兩彈”工程的重要支撐,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絕密核禁地“五廠三礦”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其中,五零四工廠位于甘肅蘭州市西郊,是我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chǎn)工廠。
同其他核工程基地一樣,五零四工廠也是需要嚴格保密的工程,它始建于1958年。因為工廠主要生產(chǎn)核原料:鈾。鈾是原子彈的原料,老一輩形象地把它比喻為中國濃縮鈾事業(yè)的“老母雞”,更是被稱為“中國濃縮鈾工業(yè)的搖籃”。
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及其助手斯特拉斯曼發(fā)現(xiàn)了鈾的核裂變現(xiàn)象,而原子彈的爆炸就是鈾—235的原子裂變而產(chǎn)生的。
鈾—235作為唯一可裂變的天然核素,一克裂變放出的能量約為8×107kJ,是燃燒煤的267萬倍。這個研究成果打破了人類對能量的想象,核彈的發(fā)明更是讓人見識到核裂變的巨大能量。
在天然鈾礦中,能被用作原子彈原料的鈾—235含量只有0.711%。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定義,只有豐度為90%的鈾235才是武器級高濃縮鈾,可以用來制作核武器。這意味著研發(fā)一枚原子彈,需要上千噸鈾原料,將其提純出鈾—235。
1956年,中蘇簽訂援助協(xié)議,蘇方答應派遣專家、提供技術,幫助我國發(fā)展核事業(yè)。1958年5月,鄧公批準“五廠三礦”選點方案,自此五零四廠、二七二廠、四零四廠等核基地工程便逐漸建立成型。
就在我國核事業(yè)發(fā)展得如日中天時,中蘇交惡,蘇方暫停了所有核技術援助,將所有派來我國的專家都撤回國,并帶走所有合作研究時的資料。在他們看來, “中國生產(chǎn)出裂變物質至少還要兩年,到時才需要核武器的技術資料”。
蘇方突如其來的毀約讓我國的核事業(yè)受到?jīng)_擊,但我們哪兒會被輕易打倒,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國成為核國家。
1959年7月,周總理傳達決議: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在技術、原料、機器等條件匱乏的情況下,許多科學家毅然決然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回國參與到新中國核事業(yè)的建設當中來。
同年的全國群英會上,王承書的出現(xiàn)引起大家的注意,作為一名深耕物理領域的女科學家,王承書是不可多見的天才人物。在參加會議的過程中,還收到了鄧公的親切接見。
會面過程中,鄧公對王承書夫婦印象深刻,因為王承書和張文裕都是業(yè)內頂級專家,而且張文裕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他的本領自然是不一般。
在這種情況下,王承書無疑是當前核事業(yè)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1961年3月,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問她愿不愿領導人員進行高濃鈾的研制開發(fā)。
當時她已經(jīng)在熱核聚變研究中取得豐富成果,可一想到偉人說過,我是革命一塊磚,哪兒用往哪兒搬,現(xiàn)在祖國向她發(fā)出新的任務,無論再怎么艱難,她都不會拒絕。
五零四廠的項目需要高度保密,因此很多人在入職之后便和家人失去聯(lián)系,“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是工作守則。即使是一對夫妻同在工廠里不同部門工作,也會出現(xiàn)對對方是自己同事這件事毫不知情的情況。
即使這次選擇意味著放棄之前的成就,從此隱姓埋名,連家人也不能知曉,但在聽到錢三強的話后,王承書毫不猶豫,立馬回復說:“我愿意”。
而這一句“我愿意”,就是一輩子。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在她之前往上數(shù)四代,家人都是博學的人才。
她的外公何芷舫在光緒年間擔任朝廷重臣,揚州寄嘯山莊便是他一手建造。而她的父親是清末進士,一肚子墨水,還曾被公派留學。
家里不是進士,就是博士。因此王承書出生后,便隨了一家人好學喜書的家風,給取名為“承書”。
可隨著王承書越長越大,家人發(fā)現(xiàn),女兒的確喜歡看書,只不過她看的不是連環(huán)畫小人書,也不是哀婉浪漫的詩詞歌賦,而是數(shù)學資料。這份奇特,讓大家是驚訝不已。
當同齡人都在鉆研四書五經(jīng)時,她卻泡在數(shù)字的海洋里,而且在每次考試中也都是名列前茅,這打破了很多人的常識。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說,她就是年紀小的時候還行,等再長大一點,就后勁不足了。
面對質疑和不解,王承書不生氣也不表態(tài),只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等轉學到了北京,因為水土不服給身體帶來了重擔,王承書因病休學,可是憑借強大的學習能力,她在中考時依舊發(fā)揮出色,順利升上貝滿女中。
1930年,燕京大學物理系開始了第一屆招生。自小就對數(shù)理化有濃厚興趣的王承書,自然也報了名。
家人雖然認為跟隨主流,女子學個文藝就好,可是女兒的優(yōu)秀讓他們意識到,女子的可能性有許多,于是也就讓她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最后,王承書的錄取通知也證明了她的能力,當年燕京大學物理系只招收了13名學生,王承書是其中唯一一名女生。
這時候又有人說,進大學容易,畢業(yè)難。很多人在考進大學之后就忘掉本心,貪圖享樂,完全無法控制自己,最后落得個掛科、無法畢業(yè)的下場,王承書考上又如何?
但王承書再一次用成績單,狠狠甩了質疑者一巴掌。1934年王承書以第一名成績獨占鰲頭,成為當年唯一一位物理系畢業(yè)生,同時獲得“斐托斐”金鑰匙獎,打破了世人對女性的偏見。
當人們問道,難道憑借興趣就能收獲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嗎?王承書卻說,選擇物理并不完全是興趣。
填報志愿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意識到,物理學科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她的選擇,不僅僅出于個人興趣,更多的,也是想學有所成,為國效力。
畢業(yè)后,她選擇了繼續(xù)在校深造,從1930 年到1936年,她一直都在主動提升自己,并結識了物理學家張文裕。志趣相投的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接著順利成婚。
結婚后,有人勸她,結婚就該收收心,別總是想著工作,要把重點放在家庭上,可是王承書卻說:“女子能否干事業(yè),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
就在兩人都在學海遨游時,抗日戰(zhàn)役的號角吹響。戰(zhàn)亂的北平容不下一張書桌,物理研究受到影響后,王承書意識到自己應該繼續(xù)精進,在有所作為之后利用知識報效祖國,出國深造現(xiàn)在是最好的科研選擇。
在歷經(jīng)千難萬阻,她獲得巴爾博獎學金,取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留學名額。要知道,當時密歇根大學完全沒有招收已婚婦女的傳統(tǒng),在王承書據(jù)理力爭和科研能力加持下,這才被破例錄取。
1941年8月,王承書赴美留學,拜師物理學家烏倫貝克門下。
1951年,她和導師創(chuàng)建了“WCU(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同時,她還第一個證明了索南多項式,接二連三的科研成果,讓王承書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享譽國際。
尤其當大家知道,這是一個中國女性時,更覺得不可思議。她的導師對這個大齡學生的才華很是認可,稱贊她說:“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就在國際友人都在揣測,王承書下一步的研究動向時,這個物理新星卻做出了令大家意外的決定:放棄這里的一切,加入新中國的建設中。
我國此時正處于發(fā)展的緊要關頭,既缺人才,也缺資源。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她已經(jīng)積攢下不少成果,為此她決定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是優(yōu)秀的人才在哪里都搶手,對于王承書這個預備諾貝爾得主,美國是怎么都不放手。不管她向美國提交了多少次回國申請,有關當局都是抱著一概不知的態(tài)度,讓她好好留在美國。
發(fā)展到后來,她的行動也開始變得不自由了。出行時有人跟蹤,買材料時被人沒收,有時還被非法傳訊,限制她的出行自由。而這一切都是美方的作為,他們不可能讓人才回到中國,建設中國,轉頭來對付自己。
無奈之下,她想方設法,通過其他人將科研資料偷寄回國,前后多達300多包,重量近900公斤。為了能順利回國,她還聯(lián)合錢學森等科學家,向祖國發(fā)出求救信號。
在我國領導的交涉下,1956年9月6日,王承書一行人終于踏上闊別15年的土地。下了飛機,第一次看到紅旗飄揚,王承書心里有說不出的興奮!她在日記里說:“那時我就默默下決心,我要為祖國做貢獻,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8年,王承書加入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項目,被公派蘇聯(lián)學習。那時交通并不便利,花在通勤上的時間非常多。
從蘇方收到新知識之后,王承書便利用起漫長的通勤時間,在七天七夜的旅程中,手寫了所有知識,回國后便將其出版。
兩年下來,項目獲得了很大進展,而她本人更是帶出了一批專業(yè)團隊,但是面對錢三強的邀請,她義無反顧再次放下熟悉的領域,來到504廠,從事鈾原料的研究開發(fā),分離鈾同位素。
走之前,王承書立下軍令狀,1964年1月前保證完成任務。結果到1963年底,高濃鈾就已經(jīng)可以投入生產(chǎn)。
1964年6月14日,在王承書的帶領下,504廠成功生產(chǎn)出第一批高濃鈾產(chǎn)品。成果出現(xiàn)的時候,整個工廠的研究人員都興奮地擁抱在一起,留下喜悅的眼淚。
王承書實現(xiàn)了她的諾言,保質保量完成了國家交給她的任務,而且還提前了一百多天。自此,中國成為全世界第5個掌握高濃鈾提煉技術的國家,而這保證了我國接下來的原子彈生產(chǎn)有足夠的原料供應。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此擺脫了其他四國的核威脅??匆娔⒐皆?,一直奮戰(zhàn)在一線的工人們喜極而泣,感慨萬分。
后來應領導邀請,王承書繼續(xù)隱姓埋名,在504廠從事核產(chǎn)品研究。和家人失去聯(lián)系,又因為保密需要,她很少出現(xiàn)在鏡頭前,就這樣默默奉獻近30年。
后面一線退居下來,她更是投身教育,希望培育出更多核領域的人才。即使晚年的她身體欠佳,眼睛更是患有嚴重的白內障,但在學生的課業(yè)上仍舊絲毫不肯分心,拿著放大鏡也得看清楚。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逝世,在遺囑里,她還掛念著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希望將自己的10萬元全捐給希望工程。在這之前,張文裕去世時,她也將丈夫的遺產(chǎn)全部捐了出去,還在西藏修建了一座小學。
淡泊名利,一心求索,王承書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為大家,舍小家,對自己年幼的孩子抱有深深的歉疚??杉词惯@樣,重來一遍,她也會做出跟當初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