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蜀道”,是戰(zhàn)國中期秦國兼并巴蜀時開辟的。由于漢中谷地位于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關(guān)中和巴蜀之間的戰(zhàn)略要地和中轉(zhuǎn)站。
所以蜀道以漢中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
南邊的蜀道連接著漢中-大巴山-成都平原,主要有三條——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北邊的蜀道連接著關(guān)中-秦嶺-漢中,主要有四條——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此前,在封面新聞尋路蜀道系列報道中,已帶讀者細細領(lǐng)略過南邊蜀道魅力,接下來,我們要講的便是,北邊的蜀道。
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 閆雯雯 伍勇 周琴 陜西秦嶺攝影報道
如果拿出一張地圖,看向北緯32°—34°,東經(jīng)100°—112°的位置,可以在這里找到一條神奇的山脈。
山體寬厚,群山連綿,橫亙在中國大陸中部,東西綿延一千多公里,南北寬一二百公里,猶如一道脊梁,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
這便是秦嶺。秦嶺,也是蜀道存在的意義。
從廣義上來說,出川和入川的道路,都可以叫蜀道。
航拍連綿起伏的秦嶺山脈 伍勇攝
向東,蜀道可以是水路,在長江三峽的天險之中蜿蜒;向西,蜀道可以是天路,直上青藏高原;向南,可以是對外交往之路,順著靈關(guān)道、五尺道,一直能通往越南。
但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只有向北那數(shù)條“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古道,才是蜀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蜀道就是與秦嶺或大巴山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道路。
實際上,秦嶺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相比于川西動則5000多米的山峰來說,并不算高。那么,為什么秦嶺會成為阻隔八百里秦川與成都平原的天險?
西北大學地質(zhì)系構(gòu)造教研室主任李瑋曾經(jīng)數(shù)十次穿行在秦嶺山脈之中,10月中旬,研究秦嶺數(shù)十年的他從地質(zhì)學的角度,向封面新聞記者解讀了秦嶺和蜀道的關(guān)系。
01
蜀道緣何難?
山高水長路況險峻
蜀漢兩地,受綿延縱橫秦嶺所阻。山高水長,峰險谷狹。
蜀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與自然搏斗,再到和平共處的過程。千百年來,四川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除了通過三峽再從湖北境內(nèi)轉(zhuǎn)向陸路外,便需要翻越這險峻無比的秦嶺山脈。
“但在清代,朝廷規(guī)定從北京到成都要走陸路,不能走長江三峽?!睘槭裁慈龒{不行?陜西理工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漢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馮歲平曾提到,水路一旦覆舟便無法挽回,因此寧愿走慢一點,但安全系數(shù)高。
在只有帆船的古代,放舟三峽是充滿危險與變數(shù)的行程。更多的,是那些如草蛇灰線一樣穿越橫亙于四川和陜西千山萬壑之間的古道。
“所以穿行河谷的蜀道,是古人相對最便捷安全的方式?!崩瞵|教授說,由于秦嶺山脈的阻隔,當時也沒有其他更安全的道路可通行。
李瑋教授在工作當中 受訪者供圖
穿越秦嶺山脈主要有四條通道,自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這幾條蜀道總體而言都是沿著河谷分布,呈南北走向?!毖芯壳貛X多年的李瑋教授,發(fā)現(xiàn)蜀道的分布走向其實與秦嶺山脈走向幾乎正交。
綿延1600余公里的秦嶺,西起甘肅的疊山,穿越陜西中部,東至河南的伏牛山,是呈東西走向的山脈。
山脈兩邊,地貌和氣候存在巨大差異。由于長期降水、地質(zhì)風化作用、流水的侵蝕作用,秦嶺形成一系列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而這些南北向的深切河谷,為連接關(guān)中和漢中以及四川地區(qū),提供了地理地貌上的便利條件。
因此,順著河流在石壁上鑿孔,修筑棧道就可以穿過秦嶺山脈。當然,蜀道的走向也存在著例外,當遇到有些地方,比如說河谷深切比較陡峭的時候,它會繞著河道平緩的地方去穿行,此時可能會出現(xiàn)偏離南北向的情況。
秦嶺兩側(cè)不同的自然風光 劉彥君攝
行走在河谷之中,比翻山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要知道,在古代,普通人想要翻越秦嶺,一項必備的技能是“打草鞋”。一雙草鞋,是不足以支撐哪怕只是從西安走到漢中的,而順著河谷中的棧道走,路程明顯要短得多。
但是,這些在河谷之間穿行的道路,路況也極為險峻。蜀道沿線,有大大小小的山峰、陡坡、險灘和峽谷等。不少路段需要攀登或者穿越山峰,道路崎嶇難行,異常危險。
由于蜀道地處高山峽谷之中,氣候變化多端,常常會出現(xiàn)降雨、泥石流、山洪等災害,且冬季溫度極低,道路常年冰雪覆蓋,很難通行。
“因為蜀道大多數(shù)位于河谷之間,經(jīng)常會遇到山石崩塌塌方、泥石流,山上的危石滑落等自然災害,因此古人也想辦法進行防治?!崩瞵|教授介紹,古人防治災害的措施就是通過繞道和加固這兩種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蜀道在有的路段會改道。
02
何以秦嶺?
地質(zhì)作用形成“蜀道難”
既然秦嶺是“蜀道難”的一大天塹,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秦嶺最早并不叫秦嶺,而是叫“南山”“中南”“終南”?!对娊?jīng)》中曾經(jīng)多次提到“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小雅·信南山》),“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秦風·終南》),“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小雅·天?!罚弧渡袝び碡暋穭t寫有“終南,惇物,至于鳥鼠”。
從地理方位上看,秦嶺位于西周、秦國都城之南,“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稱終南。”
秦嶺深處自然風光 劉彥君攝
“秦嶺”一詞的文字記載最早或來自于東漢班固的《兩都賦》,班固首次用“秦嶺”取代了“南山”和“終南山”。其中,《西都賦》中有“睎秦嶺,睋北阜”之語,《東都賦》中有“秦嶺九嵕,涇渭之川”。
“秦嶺山脈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地質(zhì)作用過程?!崩瞵|教授解釋,秦嶺山脈的形成,經(jīng)歷了數(shù)億年的漫長地質(zhì)演化歷史。秦嶺山脈經(jīng)歷了多階段的造山作用過程,早期經(jīng)歷了古生代的洋殼消減,陸陸碰撞以及早中生代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之后在中生代以來經(jīng)歷了強烈的陸內(nèi)擠壓造山作用過程,最終在新生代發(fā)生強烈隆升,形成了現(xiàn)今東西向綿延上千公里的秦嶺山脈。
秦嶺山脈在新生代晚期以來,尤其是在第四紀以來,由于秦嶺山脈的快速隆升,形成一個巍峨的東西向延伸的山脈??傊?,秦嶺山脈是經(jīng)歷四五億年來地質(zhì)構(gòu)造演化的結(jié)果,最終在新生代形成了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
“從時段來看,秦嶺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從古生代到新生代漫長的地質(zhì)演化歷史。從地形變化來看,主要經(jīng)歷了早期的褶皺成山,后期的夷平準平原、山澗盆地,以及現(xiàn)今的山脈等多個地形演化階段。”李瑋教授總結(jié)道。
秦嶺地區(qū)從最初褶皺山隆起帶,到形成古老準平原和許多含煤盆地,歷經(jīng)了漫長地質(zhì)變化。
到新生代早第三紀,由于構(gòu)造運動和緩,山地逐漸剝蝕成準平原,并分散著許多小盆地,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秦嶺又開始了強烈隆升。到中更新世時期,秦嶺山地的上升運動以區(qū)域性間歇式抬升為主,逐步形成了現(xiàn)有的秦嶺山地地貌格局。
03
何以蜀道?
開拓進取精神越千年
“約6000多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碰撞運動讓青藏高原不斷隆升,并向東不斷擴展,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大陸新生代以來的地形地貌,同時在四川盆地西南周緣形成了多條山脈。”層巒疊嶂的山脈將四川盆地包裹其中。
這些獨特的地質(zhì)構(gòu)造成就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饒的成都平原,但也讓蜀地四面被高山峽谷阻隔。
凝結(jié)著古人智慧與勇氣的蜀道,卻突破群山和高原形成的自然屏障,向外不斷延伸,從過去到現(xiàn)在。
航拍秦嶺主峰太白山下 伍勇攝
“近代以來,川陜間公路鐵路的建設(shè)多沿原有的蜀道線路?!崩瞵|教授說,1935 年建成的寶漢公路,經(jīng)寶雞、鳳縣、留壩抵漢中,北段沿著故道,南段沿褒斜道。而成都至漢中的公路,1937年建成通車,這條線路基本沿著金牛道而修。
同樣巧合的是,108國道成都至漢中段沿金牛道修建,漢中至西安段基本與儻駱道一致,210 國道則沿著洋巴道-子午道一線,沿著灃河直接出山。316國道漢中至天水段的南段則沿著褒斜道而建。
1958年元旦,全長669公里的寶成鐵路在成都火車站舉行通車儀式,“蜀道難”從此成為歷史。這條北起陜西寶雞,向南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到達天府之國四川成都的鋼鐵巨龍將四川接入全國鐵路網(wǎng)。
2017年12月,西成高鐵穿越秦嶺隧道而過,不到四個小時,便將關(guān)中平原與成都平原緊密相連。
千里變通途,蜀道難,不再難于上青天。
時至今日,放眼中國西部版圖,綠水青山之間,道路縱橫,緊密相連。古蜀道之畔,西成高鐵、京昆高速等“超級蜀道”重塑時空,通川達海。
新時代造路者用新技術(shù)新方法,構(gòu)建起一張上天入地、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運輸網(wǎng)絡(luò)。如今,各類出川大通道已有40余條;公路通車總里程超40萬公里,居全國第一;公路和客車都實現(xiàn)“村村通”;成都擁有兩座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及地區(qū)客貨運航線140余條……
迢迢山水無法阻隔前人開拓探險的精神,使得穿山越水,跨越古今,連接現(xiàn)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