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3-12-28 19:21:35 訪問次數(shù):813
小時候,外公給我講故事,說到項羽自刎烏江時,很為之可惜,問:
“項羽勇武過人,實力強大,為什么會敗給泥腿子劉邦?”
外公說,項羽不是敗給了劉邦,而是敗給了大勢。
我不解,外公又發(fā)表了一通長篇大論,我卻似懂非懂,但記下了不少。
秦滅六國,看似消滅了六國,但六國隱藏的勢力仍然不?。辉跍缜貞?zhàn)爭中,六國勢力同仇敵愾,自然會幫助項羽。
秦被滅之后,六國勢力之間有了紛爭,其它五國當然不肯讓“楚”一家獨大,多番爭斗后形成默契,轉而在楚漢之爭中支持與六國均無牽扯的劉邦。
劉邦一統(tǒng)天下后,六國勢力為了家族傳承不衰,分成了顯宗和隱宗;顯宗入朝為官,而隱宗潛入水下,暗地壯大勢力,形成了豪門大族與皇室分庭抗禮的格局。
漢朝末年,黃巾軍起義,豪門大族勢力嚴重受損。
隨后的三國、晉及五胡十六國之爭,豪門大族各自為戰(zhàn),但各方都沒有絕對的實力,有些豪門在爭斗中消亡了,最終保存下來的勢力,后人稱之為“七宗五姓”。
慢慢地,豪門大族們也明悟了,這樣爭斗下去不是辦法,不少豪門聯(lián)合起來支持楊堅,隋朝立國,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
隋文帝楊堅英明神武,他知道自己的天下是怎么得來的,深為憂慮;一統(tǒng)之后不久,他就開始抑制豪門大族的勢力膨脹,而要想抑制豪門,首先要從官員選用開始。
不少人可能會知道,漢朝的官員任用采用察舉制、征聘制、薦舉制和郎選制,這其中, “察舉制”不值一提,只是主官招募幕僚而已;至于“郎選制”,從宮中侍衛(wèi)中能選出幾個優(yōu)秀人才?
漢朝官員主要來自于征聘制和薦舉制,這其中的玄機就大了。在民智未開化的時代,豪門大族說誰好,皇帝又哪里知道好不好?這些人上來后,多數(shù)會替豪門說話。
文帝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試行科舉制,意圖用科舉制上來的官員制衡豪門。
至于廢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固然有獨孤皇后的作用,但主要是因為楊廣對他的治國方略理解得最透徹。
隋文帝逝后,煬帝楊廣繼位,更加重視科舉制。
楊廣思慮深遠、眼光宏大、才華出眾,文韜武略俱備。
但歷史上對楊廣罵聲很多,多數(shù)文人稱之為暴君、昏君,被詬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楊廣大手筆營建東都(今洛陽),一是因為西京的糧食自給不足,二是為了擺脫關隴之地豪門大族的威脅。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在糧食緊張時,也經(jīng)常帶著妃嬪子女到洛陽,被戲稱為“就食天子”。
后世人把營建東都說成驕奢淫逸,這個罪名扣在楊廣頭上,多少有些冤。
隋煬帝修建運河更是功勛蓋世,運河溝通南北,后世受益無窮,可修建運河的人卻被罵成暴君、昏君,是不是挺諷刺?
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楊廣修建運河,后世的王朝很難做到南北融合。
這也是最被人詬病的,但楊廣征伐高麗有沒有錯?我認為沒錯。
如果有錯的話,被史學家稱之為明君的唐太宗為什么也要遠征高麗?
至于一次征伐失敗后為何要再而三?那很簡單,皇帝不能敗!
敗了的皇帝,如何有威信?失去威信的皇帝如何能制衡豪門大族?
三征高麗失敗,楊廣的剛愎自用是主因,豪門大族扯后腿也是主因之一。
關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隋煬帝想完成“大業(yè)”,一群眼光狹隘的“燕雀”們卻拼命扯后腿,不殺他們殺誰?
換句話說,不殺人的皇帝能算皇帝嗎?
至于私生活之類的,對皇帝來說,那根本就不叫個事兒。
其實,楊廣的功績還不僅僅是營建東都和修建大運河,其它的也有不少,譬如,營建黎陽倉和洛口倉,對緩解糧食供應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很奇怪,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兩位帝王都是暴君,秦始皇修建長城成了暴君,而修建了大運河的隋煬帝則是暴君、昏君雙重加持。
客觀一點說,楊廣其人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急于做“明君”,急于成為“千古一帝”,這是他身死國滅的根源。
但楊廣的思路有錯嗎?我認為沒有錯!
縱觀中國歷史,明朝之前的王朝更替,無不是興于豪門,又亡于豪門。
為啥?因為新王朝立國之初,豪門大族深知天下動亂的危害性,能夠謹守本分;但幾代之后,他們的后人就會忘記教訓。于是,兼并土地、奴役百姓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楊廣抑制豪門的思路沒錯,錯就錯在太急了些。
有句話叫“超前半步是天才、超前一步是瘋子”,這句話用在楊廣身上很貼切。
無意為他洗白,只是留個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