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4-3-26 7:57:52 訪問次數(shù):1002
古語有云:“品現(xiàn)于事,心藏于身?!?/strong>
遇事的第一反應,藏著一個人的見識修養(yǎng),也決定著他的未來走向。
有人慌不擇路走錯方向,有人沉心靜氣從容處之。
人生是道場,所謂修行,不過修心。
改變自己遇事的態(tài)度,才能到達自己想要的高度。
01
急事要靜
《弟子規(guī)》有言:“事勿忙,忙多錯?!?/span>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欲速不達,求速則兇。
焦慮驚慌趕路容易事與愿違,沉下心來按部就班,反倒能走得更穩(wěn)更快。
清初文學家周蓉,在所著的《春涵堂集》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年冬天,周蓉從小港出發(fā),想要前往附近的蛟龍縣城。
他吩咐書童用木板捆住書籍,跟隨自己前去。
離縣城還有兩里地時,太陽已經(jīng)快要落山,周蓉心里著急,忍不住詢問船夫,天黑之前是否能進城。
船夫仔細打量了一下書童,答道:“慢慢走能趕上,走快了就趕不上了。”
周蓉以為船夫是拿自己尋開心,心中還有些不快,又加緊了趕路的步伐。
誰知路程走到一半時,書童走得急摔了一跤,背上的書全都散開。
等兩人捆好書籍重新上路時,近在眼前的城門已經(jīng)緊緊閉上。
周蓉想起船夫的話,頓時豁然開朗,若不是自己一心急躁向前,也不至于落到天黑露宿的結(jié)果。
王小波說:“一味地勇猛精進,不見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靜思索,倒更能解決問題?!?/strong>
很多事情,越是緊要,越是必要,就越要耐住性子,循序漸進地穩(wěn)步前行。
遇到急事,靜下心來慢慢梳理,會比大步流星地冒失亂闖明智得多。
水靜倒影才清晰,心靜方能生智慧。
有時候,事倍功半與事半功倍就在一念之間,一味地求速向前,退步的風險反而更大。
遇事不急不躁,靜心向內(nèi)探求,到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的一切都會如期到來。
02
大事要定
《大學》有言:“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strong>
人生境遇諸多,高低起伏是常態(tài),驟雨狂風是尋常。
我們不能支配命運帶給自己的坎坷考驗,卻可以選擇遇難遇險時的方式態(tài)度。
凡事心越定,事越定,穩(wěn)住心態(tài),淡定應對,方能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漁船。
北宋名將曹瑋足智多謀,治軍有方,金戈鐵馬40年未嘗敗績,連西夏人都對他十分忌憚。
在任渭洲知府時,曹瑋兼管著軍政大事,西夏人擔心他帶來的威脅,就安插了間諜在曹瑋軍中。
一日正逢佳節(jié),曹瑋擺下宴席,與部將們喝酒吃肉,難得放松。
興起之時,有個小兵慌慌張張跑進營帳,報道:
“曹大人,不好了,我軍數(shù)千名士兵叛逃西夏,去投降胡人了!”
營中將士聽聞都驚慌不已,個個面面相覷,神色躲閃不知如何是好。
可曹瑋聽后卻仍然談笑自若,他故作神秘地說:
“大家不必驚慌,這些人都是奉命去敵營詐降竊取信息的,我自有打算。”
營中的間諜得到這個消息,就急忙傳信西夏,西夏人恐怕中計,二話不說就將前來投降的宋兵通通斬首。
而曹瑋不費吹灰之力,穩(wěn)定了軍心,也除去了叛徒。
蘇洵在《心術(shù)》中寫: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心定,遇事才不至于茫然無措,神定,任憑風吹雨打也能從容應對。
凡事穩(wěn)定心態(tài),才能化險為夷。
若是心浮氣躁,只會忙中出錯,自亂陣腳;不慌不忙理清思路,事情自會井井有條。
遇事先處理心緒,而后再處理事情。
與其因一時沖動而付出代價,不如謀定而后動冷靜處之。
真正厲害的人,擔得起好事,撐得住壞事。
無論境遇如何,用理性駕馭情緒,以定力抑住沖動,冷靜做人,理智做事,方能行穩(wěn)致遠。
03
爛事要離
莫言的小說《晚熟的人》里有個叫武功的人,此人脾性惡劣,整日無所事事,就喜歡四處尋釁。
同村的人見了他都會遠遠地躲開,只有一個叫王魁的人,被武功挑釁后反手就把他打瘸了腿。
本以為武功吃了教訓會安分一段日子,可這人打不過王魁,就污言穢語辱罵王魁一家。
他聲稱王魁的老婆紅杏出墻,孩子不是王魁親生。
王魁手段用盡也止不住他的嘴,無奈只能帶著妻兒搬離村子,遠離這無端而來的爛事。
后來,村里的黃耗子在武力上狠狠地壓制住了武功,武功自尊心受挫,心里暗暗發(fā)誓跟他沒完。
果然沒過多久,武功趁著天黑,一下就把黃耗子地里長勢喜人的玉米全部攔腰砍斷,毀了人家一年的收成。
有句話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處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趕路的途中,鞋里進沙總是難免。
若是與之糾纏,狠狠地再踢上幾腳,沙子只會如滾雪球般越進越多,磨腳礙路。
有沙就倒掉,遇泥就躲開,繼續(xù)向前才是最重要。
《成熟》中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畫家經(jīng)過多年打拼,終于舉辦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畫展。
畫家很珍惜這次得之不易的機會。
他準備了一段演講稿,準備在畫展開始前,向嘉賓們闡述自己的藝術(shù)理念。
展覽當天,畫家演講還沒結(jié)束,一位醉醺醺的評論員就打斷他的說話,指責他的作品都是垃圾。
畫家耐心聽他說完,卻并沒有回應,還是繼續(xù)剛才的演講。
評論員輕蔑地笑道:“你不回應我就是默認我說的是事實了?”
畫家平靜地說:“當然不是,你沒交付我學費,我何必告訴你,什么是對的呢?”
在場的嘉賓聞言大笑,將評論員的侮辱淹沒在嘲笑聲中,畫家的知名度也就此打開。
在一件事上糾纏太久,會煩會厭會神傷,到最后,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受人嘲諷就立即回擊,被人看低就加倍鄙視,浪費的是時間精力,惹來的是一身腥。
人生苦短,既然無法左右事態(tài)的發(fā)展,不如改變自己遇事的心態(tài)。
揮揮衣袖撣去塵灰,開心生活,認真趕路,前面的風景才更值得你期待。
▽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strong>
人這輩子,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經(jīng)歷千奇百怪的事,都是常態(tài)。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不會風平浪靜,想要握緊人生的方向盤,做好自己的掌舵者,關(guān)鍵在于做事。
急事靜心后做,是深思熟慮的智慧;
大事謀定后行,是深藏若虛的沉淀;
爛事認清后離,是不與人爭的胸懷。
人生路走得越遠,經(jīng)歷的事越多,就會明白:你的處事方式,藏著自己一生的運氣。
愿你我內(nèi)心豐盈,行事有度,一步一修行,一歲一成長。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