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古代詩人中女子比較少,那么能寫禪詩的女子更可謂鳳毛麟角,畢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大多數(shù)女子的詩歌都是以婉約抒情為主,就像唐代四大女詩人,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似乎女子以抒情為主的寫作風(fēng)格講起禪理來總會給人以違和感,遠不能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但真是如此嗎?我本期要分享的這首禪詩,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從這首詩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發(fā)布日期:2021-5-13 9:04:57 訪問次數(shù):911
我國詩歌史發(fā)展這么多年,可謂是各種類型的詩歌五花八門應(yīng)有盡有,而這其中有一類很特殊,那就是禪詩。這些詩歌都富含禪理禪味,讓人讀之如當(dāng)頭棒喝,總能發(fā)人深省,就像六祖慧能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不過所謂禪詩并不是只有佛門弟子寫的才算,只要是詩中蘊有禪理就算,就像李白的《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其實也算是禪詩。
如果說古代詩人中女子比較少,那么能寫禪詩的女子更可謂鳳毛麟角,畢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大多數(shù)女子的詩歌都是以婉約抒情為主,就像唐代四大女詩人,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似乎女子以抒情為主的寫作風(fēng)格講起禪理來總會給人以違和感,遠不能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但真是如此嗎?我本期要分享的這首禪詩,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從這首詩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一位尼姑,名字已不可考。但是這首詩卻流傳千年,至今讀之仍讓人豁然開朗,頗有陸游“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在冬去春來之際,尼姑腳踩芒鞋,踏遍四方,只為尋找春的蹤跡,但是卻怎么也找不到。后兩句則是寫無奈之下尼姑只能黯然歸來,正好偶見一枝梅花,尼姑不由會心一笑,拈起梅花放在鼻端輕嗅,原來自己苦苦尋覓的春的蹤跡,早已在枝頭綻放。
這首禪詩并不像其他很多禪詩一樣給人以當(dāng)頭棒喝之感,但是它依然讓人覺得醍醐灌頂,而且它帶給人的感悟更像“潤物細(xì)無聲”的春雨,不激烈但雋永。所以禪詩和寫作風(fēng)格并無關(guān)系,不管是當(dāng)頭棒喝的陽剛,還是潤物無聲的抒情,只要能讓人明悟禪理,便是高明的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