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么一首已經(jīng)流傳了四千年的奇詩,全詩不過五句,而開頭的兩句幾乎是人人都能脫口而出的。這首詩以極為口語化的詞語,構(gòu)成了美好的田園風景。這首詩就是先秦的《擊壤歌》。

而這首詩歌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歌曲,清朝有個叫做沈德潛的著名學者,他在自己撰寫的《古詩源》中說到,“帝堯以前,近于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偽撰,其事近誣。故以《擊壤歌》為始。”意思就是,在黃帝和堯帝的時期,留下來的詩歌很少。雖然有《皇娥歌》以及《白帝歌》這兩首詩歌,但是都是他編撰出來的,并不是從黃帝、堯帝那個時代傳承下來的。因此,《擊壤歌》才是中國歌曲的始祖

《擊壤歌》的全文是這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想必很多人對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兩句非常熟悉,意思就是,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就出門到田地里耕作,當太陽逐漸下山的時候就從田地里出來回家休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意思就是,只要靠自己鑿出一口井就可以從自己鑿出來的井中取水喝,只要靠自己在田地中耕作就可以從自己種出來的作物中得到食物。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是對整個詩歌情感的升華,意思就是,這種日子太過于自由、放松,手握權(quán)力的帝王位置對我來說又算什么呢?

這首詩歌很明顯是體現(xiàn)出了當時時代的特點,也就是農(nóng)耕文化這個特點,人民都是靠著勞動,自食其力地生活。
這首詩歌經(jīng)過考證之后,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正是在上古堯帝時代所寫的?!稉羧栏琛穼敃r堯帝時代的太平盛世,用普通百姓的口吻,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了。

要知道這首詩歌的前兩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最符合原始生活和原始生活作息的。當時的普通百姓以農(nóng)耕作為唯一的生活支柱,還沒有任何像現(xiàn)在的手表這樣的了解時間的器物。因此,能讓人最直觀地了解時間變化的,就只有天上的太陽。
如果太陽出來了,就說明全新的一天開始,世界從黑暗轉(zhuǎn)為光明,也為農(nóng)耕的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光線。如果太陽下山了,整個世界就會從光明變?yōu)楹诎?,沒有任何照明工具的上古時代,一旦沒有了太陽光,什么都做不了,更不要說是耕地了,因此太陽下山的時候,就是耕種的人民回家休息的時候。

當然,這首詩歌也存在歧義。有人認為最后一句中的“帝力“說的是帝王手中的權(quán)力,也有人認為這個說的是老天爺?shù)牧α俊?
雖然存在歧義,但是這首詩歌無疑還是上古先民歌頌美好生活,藐視手中握有權(quán)力的人的,表現(xiàn)的是當時上古先民曠達怡然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最原始、最普通的生活的贊美和歌頌。

參考資料:《中學生古典詩詞賞讀金典》、《歷代詠史詩五百首》、《古今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