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wǎng)上非常流行一個詞,叫做“不忘初心”,一時間,所有人都在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做起來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其實不然,我認為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而真正能將這幾個字付諸實踐的,我覺得有一個人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白巖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想法,在我們年輕氣盛時,總覺得自己一身本領(lǐng)但沒處施展,3000塊月薪的安穩(wěn)工資不是我們的歸處,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月入幾十萬。
而白巖松告訴你,這種想法其實是一個局,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局呢?
白巖松在之前一個訪談中說過,自己也曾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當時的自己的確是心動了,心想著我也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了。用不了多久我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事后白巖松笑著表示他拒絕了。
為什么會拒絕?
只因《道德經(jīng)》里的14個字——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他說:“我害怕,如果掙錢變得這么容易了,然后呢?”
"我拿它干嘛呀,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這么多的錢,就衡量的標準,不能拿外在的標準去衡量:我掙多少多少錢,或者怎么樣,我覺得要拿你是不是真的很開心。"
他說這個時候,道德經(jīng)里的那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大自然的規(guī)律是天之道讓人有利而不讓人受害,而人之道就是,做吧,結(jié)果是什么不用去爭。
反觀我們現(xiàn)在好多人,不以為意,先掙了一筆巨款,接著又掙了下一筆巨款;人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大,然后忘記初心,到了最后就會徹底劈叉。
而那些活得清楚的人,不管處于什么洪流之中,總是能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不得不說,有些人他能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是說明他真的有常人難以做到的毅力和決心。“出于淤泥而不染”,真正能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白巖松就算其中一個。
點醒白巖松的生命之書
在人生的關(guān)鍵時刻,《道德經(jīng)》拉了白巖松一把,讓他在亂世洪流中,依舊能保持自己的良知,堅定地做自己。
而之前白巖松在做客“烏鎮(zhèn)文化講堂”時,就曾說《道德經(jīng)》是他的生命之書。
他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了他與《道德經(jīng)》結(jié)緣的故事。
也許是某種偶然或命運的安排,他在三十五,六歲的時候,走進了《道德經(jīng)》的世界,這個巧合,也為他解開了人生中的許多疑惑。
他說:“成名太早,對我來說不是件好事。成名太早猶如樓起得太高卻沒織安全網(wǎng),越高越危險,如果把持不住,它就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zhuǎn)化。
我累積到三十五、六歲的時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經(jīng)》里得到了淺顯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私和無私到底是怎么樣的關(guān)系?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贊譽越來越多,滿了怎么辦?
他說:"從《道德經(jīng)》里,我翻譯總結(jié)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豁然開朗。
一切不必去考慮,做你該做的事情,當你真無私了,你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自己獲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從外在的角度來說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獲得了某種解放。"
當你不考慮很多因素,回到規(guī)律,回到這件事該做什么的本質(zhì)上,這件事就靠譜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對滿的思考。水杯子滿了,你這個杯子就再也倒不進去任何東西了,怎么辦?潑掉它!"也就是讓一切清零,回到事物的原點。
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十幾年前,他有一段時間事業(yè)風生水起,拿到了各種各樣的諸如金話筒之類的獎項,但這讓他感覺有點迷失自己。于是,他就做了一個讓很多人震驚的事情——辭掉當時的主持崗位。他辭掉了所有人眼中的“金飯碗”,關(guān)閉了社交,閑居了一年,這也是在現(xiàn)在年輕人中非常流行的“gap year”。也就是這一年,讓他徹底認清了自己。
他后來也提到過,如果沒有那閑居的一年,就沒有他后來行走的動力和能力,也就沒有如今的他。
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一個多么重要的角色,就好像一位老者,為他指明了前行的路。
《道德經(jīng)》,可以說是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即使在民族暫處落后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這樣高的智慧,我們就不會自卑;即使身處低谷,只要憑著書中思想,我們也終究會東山再起。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雌渌麜翘ど线M步的階梯,讀《道德經(jīng)》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yǎng)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尼采說,《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魯迅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毛澤東說,《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兵書。
馬云行商數(shù)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jīng)典,已經(jīng)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我很希望每個人,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長的人,都應(yīng)該把這書好好讀讀。
于小,它會幫助我們解決我們在生活中的疑惑,難題;于大,它會教我們用更好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