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上除了李白、杜甫外,還有很多有名的才女,比如上官婉兒、薛濤、魚玄機等等,就是非常有名的才女。當(dāng)然,還有杜秋娘。說起杜秋娘,的確很多人不知道,但我們肯定知道這首《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一首非常膾炙人口的作品,極富哲理。雖然表面上就是勸人“珍惜時光”,但是根據(jù)吟誦對象的不同,又產(chǎn)生非常微妙的含義。親朋好友之間吟誦的時候,就是叫我們要及時建功立業(yè),珍惜時間;當(dāng)一位美少女在當(dāng)著異性的面吟唱的時候,這幾乎近似于表白了,是勸人們乘早表白,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不然以后可會后悔的。

而這首詩就是出自于杜秋娘之手。杜秋娘是今天的江蘇鎮(zhèn)江人。她出生于唐德宗貞元年間,從小因為家境貧寒,她被賣進了青樓,成了青樓女子。杜秋娘雖然身在青樓,但她卻表現(xiàn)出了很不一般,她飄逸、淡雅,不落凡塵,不染俗氣。仿佛荷花一支,亭亭凈植于水上。關(guān)于她的美貌,杜牧有《杜秋娘詩》為證: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她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又生的風(fēng)姿綽約、亭亭玉立,結(jié)果一時間紅遍了江南,很多人才子、達官貴人都慕名而來,其中就有鎮(zhèn)海節(jié)度使的李锜。
李锜是淄川王李孝同的五世孫,即李淵祖父李虎的八世孫,算是李唐王室的遠(yuǎn)親。他不表示什么好人,一生劣跡斑斑、無才無德,他的升遷全靠賄賂勾結(jié)。據(jù)說,他收藏了很多奇珍異寶,獻給唐德宗,得到了鹽鐵轉(zhuǎn)運使的肥差。

在這個崗位上,李锜發(fā)了大財,后來成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而他成為節(jié)度使的時候,已經(jīng)是個60多歲的老人了,但依然風(fēng)流成性,死性不改,光后庭佳麗就有千人之多。那一次,他又去青樓鬼混,看到了杜秋娘的表演,杜秋娘的一笑一顰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這個女人我喜歡,于是毫不猶豫的幫助杜秋娘贖身,買下了杜秋娘。
從此,杜秋娘成了李锜一個人的專屬,為他唱歌跳舞。李琦每次飲宴,都會把杜秋娘帶在身邊,就是在這里,她譜寫了傳世的《金縷衣》。是啊,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句詩讓這個已經(jīng)年過花甲的老人產(chǎn)生了一絲的沖動。剛好,唐皇室又換了人,唐憲宗李純上位。唐憲宗李純想有一番作為,他不想被節(jié)度使控制,力圖改變藩鎮(zhèn)割據(jù)的現(xiàn)狀,于是實行削藩政策。
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锜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一幫烏合之眾舉兵反叛。沒想到,李锜在戰(zhàn)亂中被殺,唐憲宗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叛亂被平息后,李锜全家被抄沒,妻子兒女一律削籍為奴。
其中,自然包括杜秋娘。他被分派到了皇宮,再次成為了一名歌舞伎。錐出囊中,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容貌與才華是很難長久隱藏的。很快,杜秋娘就在宮女中脫穎而出,以曼妙的舞姿和清麗的歌聲,讓唐憲宗為之著迷。
唐憲宗直接將杜秋娘納為秋妃。隨后二人上演了一段傳奇故事。秋娘才貌雙全,腹有詩書,頗有見地,為唐憲宗出謀策劃,宛如當(dāng)年的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總之,二人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這個晚唐的才女,從青樓歌姬到節(jié)度使的小妾,再到皇帝的女人,可謂幾經(jīng)波折。

杜秋娘以為自己將在這樣的日子里終此一生,卻沒想到她再一次經(jīng)歷變故。上蒼給了他們一個童話故事般的開頭。卻沒有給他們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結(jié)尾。元和十五年,唐憲宗突然駕崩,雖然所有的證據(jù)都指向了太監(jiān)弘志。但無人敢查,關(guān)于唐憲宗的死,只能不了了之。
唐憲宗暴斃而亡后,唐穆宗繼位。繼位后的唐穆宗,對杜秋娘這位前朝的風(fēng)云人物,還算是禮遇有加。但唐穆宗也不是什么好皇帝,終日沉迷于聲色犬馬,結(jié)果不滿31歲就一命嗚呼了。
接著唐敬宗李湛繼位,唐敬宗李湛也不是什么好皇帝,最終依然被宦官所殺。也就是說從公元820年到公元826年,在短短的七年時間里,三個李唐王朝的皇帝相繼暴斃而亡。當(dāng)然,都是被宦官所殺。
這讓杜秋娘深感憂慮,于是他暗中聯(lián)絡(luò)大臣,準(zhǔn)備立李湊為帝,刺殺大太監(jiān)王守澄。但事件敗露,李湊被貶,杜秋娘也被削籍為民,回到了家鄉(xiāng)金陵?;氐介焺e多年的家鄉(xiāng)后,只見山水依舊,然而人事全非,此時的杜秋娘早已不是那個名動江南的歌姬了,如今的她已是昨日黃花、年老色衰。
在余生的歲月里,她無親無故,沒有依靠和寄托,只得自己慢慢老去。而生活也異常的艱難,最后窮困病愁,死在南京。在她去世之前,晚唐大才子杜牧曾去看了她一眼,感慨萬千,寫下了那首《杜秋娘詩》。

杜秋娘詩
作者:杜牧
杜秋娘,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后錡叛滅,籍之入宮,有寵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傅姆?;首訅眩庹耐?。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xiāng)。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
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
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lián)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
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rèn)新寵,窈裊復(fù)融怡。
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痕捻止簫吹。
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
紅粉羽林仗,獨賜辟邪旗。
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
咸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
雷音后車遠(yuǎn),事往落花時。
燕禖得皇子,壯發(fā)綠緌緌。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
虎睛珠絡(luò)褓,金盤犀鎮(zhèn)帷。
長楊射熊羆,武帳弄啞咿。
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
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
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xiāng)歸。
觚稜拂斗極,回首尚遲遲。
四朝三十載,似夢復(fù)疑非。
潼關(guān)識舊吏,吏發(fā)已如絲。
卻喚吳江渡,舟人哪得知?
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
寒衣一疋素,夜借鄰人機。
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
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織室魏豹俘,作漢太平基。
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
光武紹高祖,本系生唐兒。
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黃糜。
蕭后去揚州,突厥為閼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
射鉤后呼父,釣翁王者師。
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
秦國逐客令,柄歸丞相斯。
安知魏齊首,見斷簀中尸?
給喪蹶張輩,廊廟冠峩危。
珥貂七葉貴,何妨戎虜支?
蘇武卻生返,鄧通終死饑。
主張既難測,翻覆亦其宜。
地盡有何物?天外復(fù)何之?
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
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
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
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
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

杜牧這首《杜秋娘詩》,全詩一百一十二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從開始到“夜借鄰人機”為第一部分,寫杜秋生平。這一部分以敘事為主,但敘事中又有抒慨。
首先,作者刻畫出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形象。在山清水秀的鎮(zhèn)江,有一位女子天生麗質(zhì),她就是杜秋。她在美女如云的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李錡(詩中以叛亂被殺的漢吳王劉濞喻指)的后庭中,深受寵愛。她手持玉杯勸酒,李錡欣然陶醉,然后又唱起《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彼置利愶L(fēng)流。
作者先從膚色描寫外貌,然后又通過行動來側(cè)面表現(xiàn),虛實相生,互為補充。接著,李錡被殺,杜秋被籍入宮,受到憲宗(李純)的寵愛,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雍容華貴,但又略帶一絲憂郁的皇妃形象。作者采用烘托的手法,用“椒壁”“金階”“夾城”“南苑”“羽林仗”“辟邪旗”等皇宮特有的裝飾和物件,來暗示人物的身份。
在這新的環(huán)境中,她始則“盼眄獨依依”,半是對舊主的依戀,半是對新君的畏懼,還有些羞怯,但在“低鬟認(rèn)新寵”之后,終于“窈裊復(fù)融怡”了,恢復(fù)了青春的活潑和當(dāng)日的豐采。然而,在“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金秋露新重”的清秋夜晚,她卻“閑捻紫簫吹”,一個“閑”字,將心中的無聊和愁悶曲曲傳出;“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不僅表現(xiàn)出宮中貴婦厭食甘肥的一般心理,其中也暗寓著個人身世的不愉快。
作者在描寫人物形象時手法富有變化,且十分精微。然而,好景不長,憲宗死后,杜秋卻作了皇子李湊的“傅姆”,這是一次重大變化,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則是一位辛勤的保姆的形象。

不過,作者卻并沒有正面描寫保姆照料孩子的具體細(xì)節(jié),而是通過寫皇子的外貌(“壯綠緌緌”、“虎睛珠絡(luò)褓”)、語言(“武帳弄啞咿”)、游戲(“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和侍宴(“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等情形,來側(cè)面表現(xiàn)皇子的成長,保姆在十幾年間的日夜照料、辛苦操勞,自然也默默包含在其中了。
這位保姆眼看著自己辛勤撫育長大的皇子,“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心中也流露出一絲欣慰。但是,皇子終于被廢棄,最后,杜秋被遣回故鄉(xiāng),淪落為一個無依無靠、窮困潦倒的孤苦老嫗。
這一形象,作者寫得特別細(xì)致:杜秋出宮之時,“回首尚遲遲”,似夢非夢,一片凄楚;她已經(jīng)老了,面對衰顏,連潼關(guān)舊吏和吳江舟人也認(rèn)不出當(dāng)年美麗的她;返回鎮(zhèn)江住處,只見一片草萊,滿目凄涼;冬天,她借鄰居的織布機,才織出一疋白絹,為自己做御寒的衣服。那昔日少女的美麗風(fēng)流和皇妃的雍容華貴,皆化為烏有,連做保姆也不可得,留下的只是無限悲楚和凄涼。
至此,作者把杜秋這一婦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一形象中不單單包含著杜秋一人的身世之嘆,還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蘊。作者把杜秋放在從元和二年(807年)略前到大和七年(833年)這“四朝三十載”的歷史背景上,其中寓有深意。
這三十年,正是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之時。杜秋正當(dāng)妙年,被李锜占有并被籍入宮,就是由于李锜這個藩鎮(zhèn)作威作福和叛亂而直接造成的,從此在思想上給杜秋投下了陰影。她在入宮以后,幾經(jīng)變故:憲宗和敬宗先后被宦官害死,上臺的穆宗和文宗也是被宦官擁護的;而皇子漳王李湊被廢,也是由于宦官王守澄及其賓客鄭注與宰相宋申錫爭權(quán),受到牽連而得罪的。

此時,朝廷外有藩鎮(zhèn)之亂,內(nèi)有宦官之禍,國家經(jīng)常動蕩不安,人命危險,朝不慮夕。杜秋從一個美麗的少女,成為寵妾、皇妃,后又成為皇子保姆,最后竟淪為一個窮愁的老嫗,命運的無常,令人感嘆。
從“我昨金陵過”到末尾,是全詩的第二部分,著重抒寫作者由杜秋生平而生發(fā)出來的感嘆,但在抒情中也有敘事。這一部分,“變化安能推”一句是中心,作者從杜秋生平,從劇烈動蕩的政局中,感到變化無定、幻滅無常,于是產(chǎn)生了人生無常的感喟。作者圍繞這一中心,采用推衍的手法,一層一層地將感嘆慢慢擴大、加深。
詩中先是由杜秋這個女子,引出了歷史上的一群女子,她們是春秋時陳國的夏姬、越國的西施,漢朝時的薄姬、竇姬、唐姬,北朝時北齊的馮小憐,隋朝的蕭皇后,這些女子雖然身世各各有別,共同的一點卻是都被卷進了血腥的政治斗爭漩渦之中,身不由己,或升或降,或浮或沉,歷盡磨難。接著,作者由女子而聯(lián)想到“士林”中的男子,他們也是一樣。

例如周朝的呂望,春秋時的管仲,戰(zhàn)國時的孔子、孟子、范雎,秦朝的李斯,漢朝的周勃、申屠嘉、金日磾、蘇武、鄧通等等,他們在政治舞臺上也是冒險犯難,窮通難卜,只能聽天由命,誰也不能事先預(yù)知自己的未來。
然后,作者于傷感和迷惑之中,像屈原寫《天問》那樣,連珠炮般地提出了一大堆問題:“地盡有何物?天外復(fù)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從天地到自己的一身,這些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連自己身上的某個部分都不明究竟,身外之事,例如個人一生的榮辱進退,以及人間世道、政治斗爭等等,自然不能夠考慮得明白。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寫了這首《杜秋娘詩》,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愁來時獨自長詠,聊以自嘆自慰。
在這里,作者流露出了濃厚的人生無常的思想。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由杜秋一人而推及歷史上的許多人,最后又歸結(jié)到自己一身,一方面點明了作詩的目的,同時也深深地寄托著個人的身世命運之嘆,情感深沉蕩氣,結(jié)構(gòu)也十分圓滿、嚴(yán)謹(jǐn)。
表面上看,前后兩部分似乎有些游離,但其實它們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形象基礎(chǔ),后一部分是形象的引申和發(fā)揮,沒有后一部分,前一部分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樣豐滿和內(nèi)涵深刻,作者的沉痛心情也不會表達得那樣強烈、充分。兩部分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這兩部分中,作者在敘事、抒慨時,又作了精心的剪裁,詳略極為恰當(dāng)。
前一部分刻畫杜秋,把筆墨主要是對她的各個不同時期的形象的富有特征的描寫上,其間幾次重大政治斗爭的轉(zhuǎn)折,都只是一筆帶過。例如李锜敗亡,杜秋入京,只說“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憲宗死亡,杜秋作保姆,也只說了“銅雀分香悲”、“畫堂授傅姆”幾句。
至于漳王遭廢、杜秋被放那樣復(fù)雜的情事,作者也只說了四句:“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xiāng)歸?!边@樣顯得筆墨極為節(jié)省,是作者有意為之:把作為背景的政治斗爭交待得比較含蓄,讓讀者自去體味深蘊其中的深意;同時也是在有限的篇幅中騰出更多的筆墨來刻畫杜秋這個中心人物的形象。

通過這樣的精心安排,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在細(xì)心而集中的刻畫中,杜秋這個形象血肉飽滿、呼之欲出,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故事人物。后一部分作者抒發(fā)感嘆,也是詳略得當(dāng)。對于歷史人物中的男男女女,作者通過使用典故,點到即止,而蘊含其中的豐富內(nèi)容,卻讓讀者自己玩而得之。但在末尾寫到自己的感慨時,卻比較詳細(xì),重筆濃墨,極意揮灑,特別是疑問句的排比連用,更體現(xiàn)出作者難于抑遏的哀憤。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作者駕馭長篇的能力和精妙構(gòu)思的高度藝術(shù)技巧。
在遣詞造句方面,精煉形象。例如“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二句,不僅對仗精切,而且形象鮮明,含義豐富。杜秋乘船離開鎮(zhèn)江時,落日的余輝照在吳江的渡口上,無限的依依分別之情見于言外;來到長安時,灞岸千萬條柳絲正在春風(fēng)中低垂蕩漾,帝都的氣派以及通過柳絲而暗喻的杜秋體態(tài)的裊娜,也全都如在目前。

只有十個字,南北千里的變換,鮮明如畫的景物,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都交待得一清二楚,在敘事、抒情長詩中,堪稱洗練精致。其他如“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咸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以及“觚稜拂斗極,回首尚遲遲”、“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等等,無不如此。這使得全詩在清麗中顯得骨氣剛勁,表現(xiàn)了杜牧詩獨特的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