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清楚中央的辦公地在中南海,而它距離故宮其實僅一墻之隔。但是作為開國領袖的毛主席,在中南海工作了數十年時間,期間還三次參觀了故宮城墻,卻從沒有踏入過故宮半步,這或許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要知道在新時代到來后,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去故宮博物院參觀,那么作為共和國領袖的毛主席,為何從來沒有進入過故宮?這里面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歷史原因,一個是現實原因。
當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后,選擇住在故宮。但是明朝奢華的宮室,也成為李自成最終失敗的誘因。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朝廷自上而下都是腐敗不堪,并且因小冰河時代到來,全國糧食產量也急劇下降,大量流民加入到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中。

李自成滅亡大明后,縱容士兵劫掠北京城,他自己也逐漸腐化,住進明朝皇宮中享樂,這則給了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的后金機會,最終被八旗子弟打的一敗涂地??v觀其失敗緣由,奢靡享樂絕對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一向喜歡研究歷史,并對中國歷史有著深入了解的毛主席,又怎么可能會讓別人犯與李自成一樣的錯呢?
其實在北平解放后,當時便有人勸毛主席進故宮辦公,畢竟已經確立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那么本身就處于北京核心位置以及中軸線上的故宮,自然是絕佳的中央辦公地點。

但是毛主席給出的回應則是:他不愿意去故宮辦公,因為不想做第二個李自成。毛主席是想要與封建舊時代徹底隔離,表明他要建立一個穩(wěn)定、民主政權的決心。
至于第二個原因就比較現實了,由于故宮是明清兩代的寢宮,而明清兩代又是封建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因此故宮在當時也被人看作是“封建”的特色標桿,是古代王朝的一種象征。
從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上來看,故宮絕對是無與倫比的,它是人類歷史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涵養(yǎng)最豐富的宮殿群。

但是它同樣也有封建特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像故宮這樣的古典建筑與當時提倡新生活的新型社會而言有些顯得格格不入。而且故宮太過于奢華,與毛主席一直所提倡的勤儉節(jié)約也不相匹配。
所以毛主席不住進故宮,也是為給全國上下干部一個明確表率,雖然我們已經打下了天下,但是想要坐穩(wěn)江山,依舊要秉持初心,要保持公正、勤儉節(jié)約,不能因為建立了新政權就驕奢淫逸。
要知道在新中國剛建立時,就曾出現過一些干部腐化現象——比如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都曾經是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者,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功勛卓越,可是在解放后卻滋生了驕奢淫逸的心理,迅速腐敗,最后走到了人民對立面。

因此毛主席不踏入故宮半步,不單是表明他要和舊時代完全割裂,不想落人口舌,被人拿著與“封建禮教”扯上關系,還有便是突出自己要在全國上下提倡節(jié)儉之風的決心。
不得不說,毛主席一生都在為中華民族以及新中國的崛起而努力奮斗,他始終堅定地站在人民這一邊。在毛主席的晚年,故宮已經成為他的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著自己,要以史為鑒,不要走到人民的對立面,成為國家與人民的公敵。

不過雖沒進過故宮,但毛主席卻與故宮有著一些不解之緣。
在年輕時,毛主席曾在故宮旁邊的福佑寺居住;在建國后,毛主席也十分注重對故宮的保護。1954年,當時毛主席第一次參觀故宮城墻,并且在公安部長羅瑞卿、故宮保衛(wèi)科科長韓炳文的陪同下,在故宮城墻上散步了很久;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毛主席又兩次登上了故宮城墻。
根據保衛(wèi)人員后來的回憶來看,毛主席這三次散步,正好圍繞著故宮城墻走了一整圈,毛主席把整個故宮的風景都收入眼底,這足以證明他對故宮是有著特殊感情的。但無論個人利益如何變化,身為國家主席,他都必須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是這么說的,也一直都是這么做的。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人民領袖,人民將會永遠地記住并懷念他!當然故宮也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它向世界人民傾訴著中國歷史的輝煌,同樣也是我們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