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23-3-10 12:03:26 訪問次數(shù):1161
雖然現(xiàn)代社會大力提倡火葬,但還是有不少地區(qū),依然在使用土葬這種傳統(tǒng)喪葬方式。在葬禮上,或許有不少人見過這樣的場景:在逝者出殯之前,家人會為其舉行一場特殊的“摔盆”儀式。
所謂“摔盆”,其實并不局限于盆,還可以是其他東西,比如碗,瓦片之類的陶器。
摔得越多越碎,其寓意也就越好,“摔盆”儀式結束后,才能繼續(xù)舉行葬禮。那么這“摔盆”風俗到底從何而來呢?
按照民間的說法,“摔盆”的來源有兩種。
第一種,衍生自神話故事,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地府世界的記載,都是很清楚具體的。
亡靈們去到地府后,會先從忘川河旁的黃泉路上走過,在路的盡頭,有一處被稱為“望鄉(xiāng)臺”的地方,上面屹立著一塊三生石,記錄著亡靈們的前世今生。
亡靈通過黃泉路后,會來到奈何橋,橋上有大家熟悉的孟婆,而葬禮上摔碎的盆,就是用來給亡靈盛孟婆湯的。
喝下孟婆湯后,就會忘卻前世的一切,投胎轉世成為另一個人,因此,這個盆又被叫做“陰陽盆”。
沒有盆,亡靈就沒有辦法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亡靈就會成為孤魂野鬼,受盡苦楚,所以人死之后,家人們才會在葬禮上進行摔盆。
且很多瓦盆上都是有孔的,這是因為逝者的家人們,希望孟婆湯能夠從孔里流出來,如此一來,亡靈就不會忘記在世的親人,投胎轉世后或許還能再續(xù)前緣。
有的地方,甚至還會在瓦罐上打上七個洞,這是來源于“人有七竅”之說。
由此可見,“摔盆”寄托了至親對逝者的擔憂與思念,為逝者送去盆,是為了讓他能夠過得更好,在盆上打孔,是怕逝者會將他們遺忘,這也是人們對“孝道”深層次的認識和解讀。
第二種,衍生自歷史故事,傳說范蠡擅長燒制陶器,因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豪,后來范蠡見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向百姓傳授了這項技能,讓百姓們也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當范蠡年老之時,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畢生所學,究竟應該傳授給哪一個人?
為此,他拿出了一個瓦盆,將所有人都召集了起來,詢問道:“如果我死了,這些陶器應該由誰來繼承?”
范蠡畫像
眾人聞言便開始議論紛紛,有的人說要進宮給君王,有的說要供奉在范蠡的靈位之前,有的人說要留在這里,以便后世睹物思人。
但是范蠡對這些答案并不滿意,直到一個青年站了起來,說道:“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我說,還不如直接將這些東西砸了算了!”
范蠡聽到他的答案,非常高興,就將自己的遺產(chǎn)都交給了這個青年。
后來在范蠡的葬禮上,青年也當眾打碎了范蠡留下的瓦盆陶器,從此之后,大家都有樣學樣,“摔盆”的習俗就這樣傳播開了
作為一個民間傳說,雖然真實性值得懷疑,但卻將“摔盆”中的意義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因為摔盆的人,就是繼承逝者遺產(chǎn)的人,一般都是家族中的長子或長孫來摔,若是都沒有,那就由次子來摔,這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種體現(xiàn)。
在傳統(tǒng)習俗中,孝道是最為重要的,所謂“孝道”,不光是指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做晚輩的要盡心孝順,也是指長輩過世之后,要讓他們“入土為安”,只有完成了這些義務和責任,才算是真正的孝順。
后人為老人摔盆,其實就是變相地向眾人宣告,自己已經(jīng)盡了作為晚輩應該盡的義務,老人的遺產(chǎn),也應該由自己繼承。
如果家族中去世的男子,那么摔盆的時候就要用左手,如果是女子,摔盆的時候就用右手,這是源于古代“男左女右”的傳統(tǒng)觀念。
而且摔盆的時候,要摔得越碎,才能越好,一方面是因為“歲歲(碎碎)平安”之意,一方面則是因為摔得越碎,逝者在地府用的瓦盆就能越完整。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就是因為一個“情”字,就像“摔盆子”是對逝者的一種緬懷之情。
正因我們對親情、愛情、友情的關注,這些風俗文化才能夠一直傳承下來,中華文明才有了今天如此澎湃的生命力。